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0篇
  免费   2672篇
  国内免费   343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432篇
  2022年   799篇
  2021年   1620篇
  2020年   1303篇
  2019年   1509篇
  2018年   1372篇
  2017年   1038篇
  2016年   1371篇
  2015年   2030篇
  2014年   2455篇
  2013年   2469篇
  2012年   2954篇
  2011年   2737篇
  2010年   1757篇
  2009年   1469篇
  2008年   1587篇
  2007年   1387篇
  2006年   1227篇
  2005年   978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788篇
  2002年   601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从嗜热蓝藻优雅粘囊藻(Myxosarcina concinna Printz.)中分离到具有放氧活性的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它的吸收峰位于680、628、490、438和420 nm ,在低离子强度(0.1~0.4 m ol/L)磷酸缓冲液中的664 nm 荧光发射峰随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升高,718 nm 荧光发射峰与此相反(77 。K,Ex= 580 nm )。当把游离的藻胆体和已解离去藻胆体的类囊体膜在蔗糖磷酸缓冲液中重组时,随时间延长(0~60 m in),718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升高,685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下降(77 。K,Ex = 580 nm ),表明藻胆体与类囊体之间的解离和结合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滇产薄荷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滇产38个薄荷样品,测定了样品的得油率及化学成分。滇产薄荷的得油率在0.18% ̄0.52%之间。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含醇、酮、酯、萜烯类化合物。栽培的家薄荷挥发油富含香芹酮、柠檬烯,其化学分类属于香芹酮系列。野生薄荷挥发油富含薄荷醇和薄荷酮,属于薄荷酮系列;部分野薄荷样品,富含香芹酮、环氧辣薄荷烯酮或芳樟醇,属于混合系列。  相似文献   
83.
Summary Polyurethane foam cubes were employed as carriers to immobilize Rhizopus oryzae for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The immobilizing capacity reached 450 g-fresh cell/l-cube. The production rate of L(+)-lactic acid could be threefold increased by using the immobilized R. oryzae. The immobilized cells could be steadily used in repetitive fermentations for more than 10 batches.  相似文献   
84.
85.
将小鼠乳腺癌病毒启动子控制的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长5.7kb)氯化铯超速离心,纯化透析后用显微注射法导入C57BL/SJL F_1小鼠受精卵雄核,植入假孕母鼠输卵管,得成活小鼠15只。抽取鼠尾DNA,对其中10只小鼠作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其中4只(40%)整合有目的基因。对首建者B_6()的8只子代小鼠鉴定,3只(37.5%)整合有目的基因。说明导入的目的基因能传代。  相似文献   
86.
87.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88.
以虫荧光素酶法检验了四株丝状真菌在葡萄糖—无机盐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胞内ATP含量。结果表明,只有当胞内ATP浓度低于10~(-S)mg/ml时,真菌才开始合成胞外纤维素酶(FPA)。以不同浓度的各种碳源培养时,菌体胞内ATP含量只要超过10~(-1)mg/ml,FPA的合成即发生阻遏。菌体胞内ATP含量与FPA合成呈显著负相关。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了菌体培养液中的cAMP含量。在非阻遏条件下,外源cAMP可以提高FPA的合成水平。但外源cAMP不能解除已经发生的酶合成阻遏。菌体ATP和cAMP水平是调节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9.
在0.5%葡萄糖-Mandels盐培养液中添加终浓度为0.5%的L-山梨糖,可使里斯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 30)和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S38)的内切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合成速率在培养的2天内提高4倍。与此同时β-葡萄糖苷酶的合成没有明显变化。L-山梨糖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但对葡萄糖的吸收没有影响,对菌丝分泌纤维素酶的机制影响不大。其对酶合成的促进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了菌丝体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90.
POR6是一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重复顺序。利用脉冲电泳技术和Southern分析,表明它是非均匀地散布于基因组中的。经测定POR6的拷贝数约为30—40,序列测定未发现在内部有更小的重复单位。用POR6作探针对44株稻瘟病菌进行DNA指纹分析,分析的中国北方地区的22个菌株可根据相似率归并成8个谱系。对一些转管培养中致病型发生变化的菌株用POR6进行指纹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在转管过程中基因组DNA是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