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4篇
  免费   574篇
  国内免费   2336篇
  6734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蜂Vesp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和授粉昆虫,敌害是制约胡蜂种群存活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弄清胡蜂的敌害种类和危害,可以为下一步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目测法和设监视器等方法对广西胡蜂标准蜂群培育及其野训成为经济蜂群阶段的敌害种类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胡蜂的敌害共有33种,其中有害动物19种、有害微生物14种.在标准蜂群野训成为经济蜂群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有害动物为蚂蚁、鸟类、盗虻、蝙蝠及松鼠等,蚂蚁对蜂群的危害最严重、最普遍;在蜂王越冬及标准蜂群培育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较多,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白垩病、欧幼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14种有害微生物中,有13种病害是蜜蜂群中常见的病害.  相似文献   
52.
对湘潭锰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区的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栾树林,进行了不同时间序列栾树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增加,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且以草本植被为主;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乔木层碳含量在0.51—0.53gC/g之间,并高于林下植被层碳含量;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层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03gC/g,同一林龄不同深度土层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相同深度不同林龄土层碳含量存在差异;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栾树碳储量分别为:1.66、18.32和49.87t/hm2,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其中树干碳储量贡献率最大,所占比例由3年生的27.71%增长到9年生的43.43%;不同林龄栾树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77.76、101.63和149.86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变化范围为76.09—99.93t/hm2,占总储量的66.68%—97.85%,死地被物层碳储量为0.01—0.04t/hm2,占总储量0.001%—0.02%,植被层碳储量为1.67—49.89t/hm2,占总碳储量的2.15%—33.29%,植被层中乔木层为1.66—49.87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99%以上。各林龄栾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矿区植被恢复地的森林资源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背景]闽楠是珍贵用材树种.阐明闽楠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对科学经营闽楠人工林有指导作用.[目的]明确闽楠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群落随林龄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测序的方法,评估不同林龄闽楠幼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  相似文献   
54.
鞭蝽次目是异翅亚目(蝽类昆虫)的7个次目之一,由于其体型微小、颜色暗淡、生活习性隐秘等特点,导致其成为蝽类昆虫中目前研究最少、资料最不详尽的类群。该类群在异翅亚目中处在近基部的位置,对于研究异翅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鞭蝽次目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了世界及中国的研究概况,并且从经典分类学、比较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对鞭蝽次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要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5.
对绵竹(Bambusa intermedia Hsueh et Yi)花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每个假小穗基部都生有潜伏芽。小花类型为开放型,基本结构包括内、外稃各1枚,浆片3枚,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羽毛状三分叉。小花中各结构的发育顺序为外稃→内稃→浆片→雄蕊→雌蕊。小穗中小花的发育顺序是由基部向顶部。子房1室,胚珠倒生,侧膜胎座,双珠被。药壁具4层细胞,有大量的败育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56.
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起飞与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举  汪远昆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1,48(5):1202-1212
2001—2002年在苏州吴中区2个生长季节的田间观察和罩笼试验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7月上旬以前迁入苏州,并在当地繁殖2代。从8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有少量向外迁飞,9月份大田出现外迁高峰。田间白背飞虱起飞比率约为50%~65%,迁出峰期的每日迁出率约为80%。8月下旬白背飞虱一般已不构成危害。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白背飞虱8月份很少迁出而在迁入地大量滞留形成增殖代和主害代,危害时间大大延长,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发生规律有了很大的不同。轨迹分析表明,8月中下旬从苏州迁出的个体中,40%可以到达江淮稻区,另有大约40%进入黄海和东海海域,若有强西南低空急流出现时则可跨海到达韩国和日本。9月份则主要是迁往我国的南方稻区,但很少可以直达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57.
简述了国内外对生物化感数学建模的研究近况,包括通过数学模型描述化感物质的赫米西斯(Hormesis)现象,化感作用在受体植物不同密度条件下的表达,植物残茬中化感物质的分解动态及受体植物的动态响应,环境中化感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在植物-昆虫-天敌系统中的应用等。并对化感数学建模领域的先驱机理模型An-Hormesis模型,An-Liu-Johnson-Lovett模型,和An_Residue模型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58.
小叶榕气生根气体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 f.)气生根的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气生根具有呼吸、蒸腾作用和空气吸湿作用。影响气生根呼吸作用的因素为年龄>空气温度>光强>相对湿度;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为年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年龄小的气生根的呼吸和蒸腾作用较强,年龄大的尤其是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气生根的呼吸作用较小,水分的释放(蒸腾作用)转变为水分的吸收(吸湿作用)。年龄小的气生根的CO2交换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温度越高,CO2交换率越大,呼吸越强;H2O交换率与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对湿度越大,H2O交换率越小,蒸腾越弱;年龄大的成熟气生根的H2O交换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对湿度越大,H2O交换率越小,蒸腾越小。  相似文献   
59.
水稻褐飞虱内生共生细菌Arsenophonus的鉴定和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渭霞  罗举  赖凤香  傅强 《昆虫学报》2010,53(6):647-654
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了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体内共生细菌的序列,经克隆、测序和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褐飞虱体内存在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类共生细菌,系统发育上与粉虱科和木虱科体内的Arsenophonus属亲源关系较近。在褐飞虱体内该共生细菌具有两种长度不同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为1 504 bp和547 bp,其中后者为前者中间缺失了957 bp,其余序列相同。通过重新设计两对引物进行扩增,进一步确认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及寄主种群均存在两种片段。Arsenophonus特异的 23S rDNA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Arsenophonus存在于所有检测的褐飞虱种群中,但不存在于水稻寄主中。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褐飞虱室内寄主种群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含量不同,其中TN1种群明显高于Mudgo种群和ASD7种群。此为水稻褐飞虱体内存在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0.
王成  魏朝富  高明  罗光莲  蒋伟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96-2300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重庆市沙坪坝区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赋予相应的相对生态价值,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移,各时段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各子生态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高低悬殊,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从总体上看,区域相对生态价值在研究时段内有升有降;未来各生态子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变化可表现为:先降后升区、持续下降区和持续增长区3种趋势;区域生态健康状况趋势由较健康型向健康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