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4篇
  免费   1630篇
  国内免费   257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447篇
  2021年   834篇
  2020年   631篇
  2019年   805篇
  2018年   696篇
  2017年   526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1103篇
  2014年   1264篇
  2013年   1319篇
  2012年   1616篇
  2011年   1444篇
  2010年   1031篇
  2009年   950篇
  2008年   1054篇
  2007年   918篇
  2006年   826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546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71.
The lithium–sulfur (Li–S) battery is a next generation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 but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hindered by the poor cycling stability derived from the severe shuttling of lithium polysulfides (LiPSs). Catalysis is a promising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but the rational design of relevant catalysts is still hard to achieve. This paper reports the WS2–WO3 heterostructures prepared by in situ sulfurization of WO3, and by controlling the sulfurization degree, the structure is controlled, which balances the trapping ability (by WO3) and catalytic activity (by WS2) toward LiPSs. As a result, the WS2–WO3 heterostructures effectively accelerate LiPS conversion and improve sulfur utilization. The Li–S battery with 5 wt% WS2–WO3 heterostructures as additives in the cathode shows an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 and good cycling stability, revealing a 0.06% capacity decay each cycle over 500 cycles at 0.5 C. By building an interlayer with such heterostructure‐added graphenes, the battery with a high sulfur loading of 5 mg cm?2 still shows a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of 86.1% after 300 cycles at 0.5 C. This work provides a rational way to prepare the metal oxide–sulfide heterostructures with an optimized structure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Li–S batteries.  相似文献   
172.
通过观察miR-125b-5p对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和小鼠体内存活情况的影响,探究其在抗结核免疫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不同培养基对分枝杆菌进行培养并计数;以1640培养基加10%胎牛血清培养所有实验用细胞。将终浓度50 nmol/L的miR-125b-5p 模拟物、miR-125b-5p 抑制剂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加入细胞后,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用分枝杆菌分别感染宿主细胞(A549、THP-1和RAW264.7)以及C57BL/6小鼠。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25b-5p的表达量。结果miR-125b-5p在分枝杆菌感染的多种宿主细胞及小鼠中都显著上调表达,其中小鼠肺部的表达量提高了约15倍。分别转染模拟物和抑制剂后,再用分枝杆菌感染细胞,结果发现miR-125b-5p可促进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当miR-125b-5p抑制剂注射到卡介苗(BCG)感染的小鼠体内时,小鼠体内的细菌载量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证明miR-125b-5p可调控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及小鼠体内的生长,在抗结核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结核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3.
目的:探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三联吸入雾化治疗方案对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收治的哮喘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5例,研究组患儿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三联吸入雾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三联雾化吸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和预后。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和急性发作随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值、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rate,PEF)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7 d以上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在治疗后7 d,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3例食欲减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1%(4/105),对照组治疗期间2例出现轻度腹泻,4例食欲减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6/1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三联吸入雾化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疗效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4.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是否通过下调ERK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原癌基因(MEK/ERK/c-Jun)信号通路抑制小剂量过氧化氢(H2O2)诱导肺癌细胞增殖。方法:采用MTS实验检测小剂量20μM H2O2以及分别加入MEK阻断剂U0126和Res后H2O2对肺癌细胞NCI-H1395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2O2对ERK1/2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加入Res后H2O2对MEK、ERK1/2和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小剂量H2O2对肺癌细胞NCI-H1395具有促增殖作用,H2O2通过活化ERK1/2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促进肺癌细胞NCI-H1395增殖,加入MEK阻断剂U0126后H2O2对肺癌细胞NCI-H1395增殖作用降低(P<0.05)。Res可抑制H2O2诱导的肺癌细胞NCI-H1395增殖,加入Res后,H2O2引起的MEK、ERK1/2和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H2O2对肺癌细胞NCI-H1395具有促增殖作用,Res通过抑制MEK/ERK/c-Jun信号通路来抑制H2O2对肺癌细胞NCI-H1395的促增殖作用,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5.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ST)联合孟鲁斯特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ASBA)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ASB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3)以及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ST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肺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咳嗽评分、St·George's呼吸疾病问卷(SGRQ)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秒的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γ-干扰素(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0.93%,与对照组的16.2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BA给予ST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机体炎症反映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其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6.
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极低,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诊断标志物。故本研究探索胆囊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用于胆囊癌的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为平台,以32例胆囊癌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用SIMCA-P软件进行PCA和OPLS-DA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两组中的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18:1)(LysoPC(18:1))和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DA)两个代谢物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达到2倍以上。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两者构建联合诊断的诊断模型为Logit[P=GBC]=26.090*[LysoPC(18:1)]-8.877*[ODA]-113.075,据此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6,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4.6%。结论:LysoPC(18:1)和ODA可作为胆囊癌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为胆囊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B组(20例,术后发生过敏肾功能异常病变但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C组(13例,术后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肾功能异常者),三组均采用超微血管流成像术检测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管指数并分析其与血肌酐水平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肾移植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肾皮质血管指数(23.34±6.03%)明显低于A组(33.23±3.45%)、B组(31.23±4.23%)(P0.05)。肾功能异常患者肾皮质的血管指数较低,且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结论:超声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肾皮质血供及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8.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红蛋白(Hb)、人附睾蛋白4(HE4)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b、HE4、肌瘤体积、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9.53%(P0.05);治疗后,两组的H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HE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瘤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3.95%、1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及Hb、HE4等指标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9.
目的:人免疫球蛋白(HIG)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IMP/CS)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PS/TS)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8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33例,采用HIG+IMP/CS+PS/TS治疗)、B组(33例,采用IMP/CS+PS/TS治疗)和C组(33例,采用PS/TS治疗),比较三组有效率、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B组的78.79%,B组高于C组的60.61%(P0.05)。治疗7 d后,三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CD4~+和CD4~+/CD8~+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A组CRP、IL-6、TNF-α、CD8~+水平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治疗7d后,A组CD4~+和CD4~+/CD8~+高于B组,B组高于C组(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HIG联合IMP/CS和PS/TS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0.
Chen  Junsen  Huang  Rui  Nie  Yiwen  Wen  Xinyue  Wu  Ying 《中国病毒学》2020,35(6):713-724
Virologica Sinica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reminiscent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in 2003, has been a tragic disaster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