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627篇
  32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检测伪狂犬病的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娄高明 《病毒学报》2002,18(2):171-176
根据文献,通过计算机分析设计并合成了1对用于扩增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B基因281bp片段的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gB基因的1827~1851位,下游引物(P2)位于gB基因的2083~2107位.以PRV闽A株细胞培养毒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和试剂工作浓度,建立了检测PRV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保存的16株伪狂犬病强弱毒株的细胞培养液进行基因扩增,均获得了281bp的特异性目的DNA片段.可是,对正常细胞与其它6种引起猪病毒性疫病相关病毒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出现交叉反应.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证明PCR扩增产物和方法的特异性.对PRV闽A株细胞毒提取物DNA进行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15.8pg.用病毒分离、双抗体夹心ELISA和PCR等3种方法检测1994~2000年期间送检的临床样品和保存的PRV毒种,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χ2分析,证明PCR检出率明显高于前2种方法.对1999~2001年期间广东、福建、海南等省的76个大中型猪场送检的348份病料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病料68份,病料阳性率为19.54%;检出阳性猪场27个,猪场阳性率为35.53%.对27个阳性猪场分析发现,种猪场阳性率为7.41%(2/27),商品猪场阳性率为92.59%(25/27).PRV在自然发病猪体内分布较广,脑、肾、肺、脾、肝、淋巴结均有PRV的存在,PRV检出率最高的组织为脑,其检出率为5/5,依次为肾12/15、肺9/16、脾10/20、肝7/18、淋巴结4/11等.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技术可用于伪狂犬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2.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基因编码产物从功能上分为末端蛋白(1~178aa)、间隔区(179~336aa)、逆转录酶区(337~682aa)和RNA酶H区(683~816aa),各区有相应的生物学功能;逆转录酶区包含S基因主蛋白编码区.近年来的研究提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有准种[1,2]的假说.我们以逆转录酶区序列为研究靶区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靶基因序列,随机选择克隆测序,比较其结果,证明了HBV准种特点的存在,并发现多种基因突变形式.  相似文献   
73.
以95%酒精保存的黄鳝(M onopterus alb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es)标本为材料,采用先沉降DNA再去除杂质的方法从鱼类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以及PCR扩增结果显示,本方法提取的鱼类基因组DNA的电泳主带清晰明亮;A260/A280值在1.7830-2.0144之间;PCR扩增产物条带清晰明亮,且单一整齐没有拖带,表明本方法可从酒精保存的鱼类标本中提取比较纯净的DNA,能够满足一般分子生物学试验需要。与传统苯酚/氯仿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避免了苯酚等物质对后续实验的影响,可作为一种常规动物组织D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4.
利用柱层析、薄层层析(TL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从紫云英种子中分离并纯化对紫云英根瘤菌nd基因表达有诱导活性的成分,质谱(MS)鉴定为抽皮素(naringenin)。19种类黄酮或非类黄酮化合物对紫云英根瘤菌结瘤基因表达的诱导活性实验表明,紫云英根瘤菌的结瘤基因可以应答多种诱导咸分,除抽皮素外,还有类黄酮物质毛地黄黄酮(luteolin)、大豆素(daidzein)以及非类黄酮化合物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和葫芦巴碱(trigonelline)。  相似文献   
75.
PCR-SSCP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SSCP是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是DNA已知突变的检测或未知变异分析中常用和实用的技术之一。影响SSCP试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对凝胶浓度和是否添加甘油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凝胶浓度12%和添加甘油终浓度10%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脑红蛋白和细胞红蛋白:携氧蛋白质家族2个新成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和细胞红蛋白(cytoglobin, Cygb)是新发现的2个携氧蛋白家族的成员.脑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脑中,而细胞红蛋白在全身各个组织都含有,它们和另外2个携氧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同源性<25%,但它们在种属之间的同源性很高(>95%).脊椎动物脑红蛋白基因定位于14q24,细胞红蛋白基因定位于17q25,都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2种蛋白在生理条件下含有6个配位键,不同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5个配位键结构.这2种新蛋白和氧都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在缺氧条件下其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有明显的提升,对细胞的存活有一定保护作用.对于脑红蛋白和细胞红蛋白的功能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机体氧代谢和氧利用过程,并为临床在缺氧损伤时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77.
PCNA、Ki-67是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核抗原,在增殖的组织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反映组织细胞的增殖活性,是细胞增殖的重要标记物。PCNA、Ki-67在正常发育的胚胎组织、糖尿病、胰腺肿瘤、胰岛移植等胰腺疾病及其他疾病中均高表达,同时也与其他系统肿瘤和疾病密切相关。PCNA、Ki-67作为增殖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胰腺疾病、胰岛细胞移植后细胞再生数量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目前已将它们视为细胞的标志物,用于细胞增殖的动力学研究,在临床病理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未来PCNA、Ki67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用于研究胰腺疾病的新靶点、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胰岛移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气孔运动的调控机理,在保卫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和转导途径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保卫细胞的特殊结构和气孔功能密切相关,对保卫细胞壁特性、质膜上的各种结合蛋白、质膜和液泡膜上的离子通道的研究,以及对细胞骨架和气孔运动的关系的探索为阐明气孔运动的机理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室功能早期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AS(中-重度)患者30例(AS组),正常对照组30例。获取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并计算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L平均值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GLS)。结果:AS组与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与对照组的主动脉瓣瓣口面积及平均压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患者整体、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GLS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评价主动脉瓣狭窄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早期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80.
This study describes a novel and efficient alasan-like bioemulsifier produced by Pseudomonas stutzeri NJtech 11-1,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the Shengli Oilfield. The strain was found to produce a new and interesting emulsion stabilizer. The crude bioemulsifier showed super stability with 50% salinity and broad pH 3–10. The emulsion index (EI24) was increased to 100% after heating from 45 to 95 °C and the emulsion could be stable for at least 30 days. The yield of Ps-bioemulsifier (pure bioemulsifier) was 0.68?±?0.05 mg mL?1. The Ps-bioemulsifier was composed of carbohydrates (80?±?2.6%) and proteins (9.5?±?0.5%). A low concentration (0.2 mg mL?1) of the Ps-bioemulsifier was obtained maximum emulsifying activity at pH 7.1 and its emulsifying activity strengthened by suitable salinity. Furthermore, Ps-bioemulsifier could also emulsify cyclohexane, hexadecane, kerosene, xylene hydrocarbons efficiently. Therefore, the Ps-bioemulsifier showed emulsify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 it a good candidate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bioremediation and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