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232篇 |
专业分类
6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2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物法合成3-羟基丙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羟基丙酸的性质出发,介绍了生物法合成3-羟基丙酸以及它在生物体内的五种代谢途径,此外还简要介绍了3-羟基丙酸在合成生物聚酯、抗植物病虫害上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12.
113.
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拥军 华红霞 何予卿 杨长举 翟保平 沈晋良 张开军 薛晓峰 傅强 罗举 娄永根 祝增荣 唐启义 吕仲贤 徐红星 郑许松 黄凤宽 彭兆谱 何光存 陈荣智 郭慧芳 陈其志 万丙良 吕亮 林华峰 刘芳 肖汉祥 侯茂林 姚英娟 《昆虫知识》2011,48(5):1194-1201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4.
核磁共振技术在沉积物磷素组分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物磷素释放是造成湖泊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磷的活性又取决于其在沉积物中的化学赋存形态.磷-31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因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环境中磷素组分信息的认识而广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该技术在沉积物磷素形态表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原理和分类、分析流程以及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了全面阐述.目前,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沉积物磷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形态磷化合物表征、微生物对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和定量研究三方面,而关于提取剂和提取方法的研究也是热点之一.最后,对未来31PNMR技术在环境样品中应用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5.
116.
人群中存在着S-美芬妥英羟化代谢多态性。从人肝微粒体已分离出S-美芬妥英羟化酶。在基因克隆研究中已分离出与该羟化酶活性有关的P450cDNA,属P4502C19。最近报道,人肝中P4502C19的含量和催活S-美芬妥英羟化活性密切相关,其弱代谢者主要由于CYP2C19的外显子5单碱基对(G→A)的变异,使核苷酸序列错位而产生无功能的P450蛋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7.
20 ℃下贮藏果实的脂氧合酶(LOX) 活性随着后熟进程持续上升,其活性与果实硬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较大,而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很小;0 ℃贮藏果实中的LOX 活性被强烈抑制,果实后熟软化进程被明显延缓,5 种脂肪酸组分比例变化均较平稳;外源乙烯处理显著促进了LOX 活性的增加,加速了果实后熟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8.
119.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黑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根据黑河流域具体情况,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状况,以遏制并逐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首先利用水资源承载压力指数计算了现状条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得出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超负荷承载.水资源将成为制约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后针对超载现状,对黑河流域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根据相关预测资料设计了3种可能情景,利用流域评价的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并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同时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组合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流域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判据的方案的承载能力指标即为该方案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指标.
通过对黑河流域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度分析评价,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选取出了最优发展模式,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通过寻求情景方案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最佳组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果表明:通过努力,谋求经济和社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0.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供能物质,NSC库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植物体内的碳收支状况,还影响着植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为了预测树木甚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本文综述了树木NSC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NSC库的季节和区域性变化,分析总结了影响树木NSC含量和分配格局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最后还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NSC库可能的响应策略和适应状况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未来树木NSC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