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84篇 |
免费 | 4187篇 |
国内免费 | 15710篇 |
专业分类
495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0篇 |
2023年 | 1034篇 |
2022年 | 1660篇 |
2021年 | 1766篇 |
2020年 | 1736篇 |
2019年 | 1941篇 |
2018年 | 1374篇 |
2017年 | 1365篇 |
2016年 | 1374篇 |
2015年 | 1910篇 |
2014年 | 2649篇 |
2013年 | 2349篇 |
2012年 | 3160篇 |
2011年 | 3069篇 |
2010年 | 2424篇 |
2009年 | 2506篇 |
2008年 | 2777篇 |
2007年 | 2550篇 |
2006年 | 2338篇 |
2005年 | 1932篇 |
2004年 | 1627篇 |
2003年 | 1318篇 |
2002年 | 1263篇 |
2001年 | 1141篇 |
2000年 | 1015篇 |
1999年 | 663篇 |
1998年 | 392篇 |
1997年 | 247篇 |
1996年 | 245篇 |
1995年 | 177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41篇 |
1992年 | 112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52篇 |
1984年 | 60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58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14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2篇 |
1957年 | 14篇 |
1953年 | 13篇 |
1950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41.
Lithium metal as an ultimate anode material of future rechargeable batteries may furnish the highest energy density for its pairing cathode, although preventing the growth of lithium dendrites in liquid electrolytes is a major challenge. This work reports that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 can be achieved by charging with high‐frequency sinusoidal ripple current generated by rotat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R‐TENGs). Compared with constant DC current charging, sinusoidal ripple current charging by R‐TENG improves the uniformity of lithium deposition during cycling test. Consequently, symmetric Li/Li cells exhibit lower overpotential and better cycling stability. In addition, full cells assembled with lithium metal anodes and LiFePO4 cathodes show considerably improved capacity retention when charged by R‐TENG's sinusoidal ripple current (99.5%) compared to constant current (78.7%) after 200 cycles. The charging strategy device in 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direction toward improving the cycle life of Li metal batteries. In add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R‐TENGs with Li metal batteries offers an encouraging solution for achieving stable energy supply in self‐powered systems. 相似文献
142.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43.
144.
红星梭子蟹变应原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学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隆、表达红星梭子蟹蟹肉中变应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RT-PCR克隆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蟹肉中变应原原肌球蛋白的全长基因,根据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蟹Tropomyosin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pET-28a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后,Ni2+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其免疫学活性,胰酶消化后进行MALDI-TOF-MS质谱分析鉴定。克隆所得蟹Tropomyosin基因包括一个编码285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得到的基因与已知虾、螨、蟑螂等的Tropomyosin变应原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80%)。根据变应原的命名规则,将其命名为Pors 1,并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EF143836。重组蟹Tropomyosin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的表达,表达产物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MALDI-TOF-MS质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重组变应原的正确性。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红星梭子蟹变应原Tropomyosin,为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5.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相似文献
146.
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法分析白羊草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乡土草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白羊草在3个水分处理(CK80%FC、MS60%FC和SS 40%FC)下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不同部位(新叶、老叶、茎、细根、粗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干旱胁迫下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植物整体生物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和细根生物量比例;2)随着干旱胁迫加剧,白羊草各器官的δ~(13)C均呈上升趋势,Δ~(13)C呈减小趋势,SS处理不同器官δ~(13)C和Δ~(13)C没有显著差异,CK和MS处理的各器官δ~(13)C均值表现分别为细根粗根老叶新叶茎、细根新叶老叶粗根茎,CK和MS处理Δ~(13)C的值总体呈根叶茎。3)新叶的δ~(13)CNL和Δ~(13)CNL与WUE的相关系数均最大,说明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测定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可行性。4)不同水分处理的WUE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CK、MS、SS水分处理WUE分别受到叶面温度、大气水汽压亏缺和空气温度的影响最大。为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指示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可行性及阐明植物的胁迫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考察胡桃楸提取液对肿瘤细胞Hela、K562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用MTT方法分析胡桃楸提取液对Hela、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端粒酶PCR ELISA试剂盒分析胡桃楸提取液对Hela、K562细胞端粒酶的影响。结果 Hela细胞24、48和72 h的LD50分别为406.18μg/mL、319.48μg/mL和112.84μg/mL。K562细胞24 h LD50为154.50μg/mL。HLF细胞LD50为918.69μg/mL。胡桃楸提取液可抑制Hela细胞和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而对HLF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不大。结论胡桃楸提取液对Hela细胞、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在低浓度下对HLF细胞杀伤不大。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端粒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8.
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 ℃和24℃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蝎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蝎的选择体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9.
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感染性病原菌,人类多种疾病发生与此菌感染有关。预防和治疗菌体感染及引发的相关疾病仍是现代医学面临的课题。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1~380 aa)免疫家兔,获得效价为1∶6 000的特异性抗血清,经硫酸铵沉淀法得到初步纯化的抗体。在体外模拟胃酸环境下(pH3.4)将抗体进行水解。SDS-PAGE结果显示,抗体的重链能被水解。水解后的抗体产物经ELISA方法检测,仍然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实验结论证实,在体外环境下特异性幽门螺杆菌抗体保护作用不会被胃蛋白酶的水解而破坏,提示口服特异性抗体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0.
盐胁迫对长春花幼苗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NaCl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和250 mmol·L-1的1/2 Hoagland营养液处理长春花幼苗,7 d后测定其鲜质量、干质量、丙二醛(MDA)和叶绿素含量、色氨酸脱羧酶(TDC)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及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新碱和长春碱等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NaCl显著地降低长春花幼苗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在低盐浓度(50 mmol·L-1)下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在高于50 mmol·L-1时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NaCl处理下,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上升;TDC活性在50 mmol·L-1 NaCl处理下活性最高,而后随盐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新碱和长春碱含量都是在50 mmol·L-1NaCl处理下最高,分别为4.61、3.56、1.19和2.95 mg·g-1,并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盐胁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长春花幼苗生长,但促进了其生物碱的代谢,提高了生物碱含量;50 mmol·L-1NaCl处理对长春花吲哚生物碱代谢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