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0篇
  免费   3460篇
  国内免费   14969篇
  40829篇
  2024年   339篇
  2023年   954篇
  2022年   1434篇
  2021年   1429篇
  2020年   1493篇
  2019年   1647篇
  2018年   1078篇
  2017年   1131篇
  2016年   1071篇
  2015年   1462篇
  2014年   2117篇
  2013年   1780篇
  2012年   2530篇
  2011年   2555篇
  2010年   2096篇
  2009年   2211篇
  2008年   2429篇
  2007年   2236篇
  2006年   2052篇
  2005年   1677篇
  2004年   1348篇
  2003年   1072篇
  2002年   956篇
  2001年   866篇
  2000年   824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2篇
  1957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691.
粗毛栓菌诱变菌株SAH-12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毛栓菌Trametes gallica诱变菌株SAH-12是通过紫外诱变选育所得的漆酶高产菌株,Active-PAGE分析表明SAH-12在高氮低碳无机盐培养液(LM3)中至少分泌3种漆酶同工酶(Lac1、Lac2、Lac3)。采用硫酸铵盐析、透析和Sephadex-G75分子筛层析从其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Lac1,纯化倍数6.54,酶活性回收59.7%。Lac1经SDS-PAGE验证为一条带,其表观分子量为61.5kDa。Lac1为一种糖蛋白,含糖量11.6%,等电点pI4.40,催化氧化底物ABTS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2.6,Km值为25μmol/L。Lac1在40℃(pH4.0)以下和pH1.5~5.0(28℃)范围内稳定。金属离子Fe2+、Ag+、Hg2+和Cr3+与抑制剂DTT、SDS、EDTA和DMSO对Lac1有抑制作用,其中Fe2+和DTT完全抑制酶活,而Cu2+对酶有明显激活作用,Mn2+、Zn2+对酶活影响不大。Lac1不仅可使一些合成染料明显脱色,而且对苹果汁多酚祛除也有较好效果。40℃用该酶(1U/mL)处理苹果汁5h,其多酚含量可降低40%。  相似文献   
69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的关注。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了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1800~2155m海拔梯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进行研究,揭示了较小空间尺度上土壤CO2释放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机制。在研究区域内,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森林土壤CO2释放由(1.94±006) μmol m-2 s-1逐渐增加至(2.22±0.07) μ mol m-2 s-1。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SOC)、全N、全P与土壤CO2释放呈显著正相关(n=14, P<0.05);土壤容重与土壤CO2释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n=14,P<0.05);土壤pH对土壤CO2释放影响不显著。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CO2释放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因子共线性影响,逐步降低因子维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SOC、全N、全P、容重6个因子的联合作用,其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7%以上;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93.
动物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活史性状、生活史对策、权衡、适合度及进化种群统计学等动物生活史进化领域的进展。权衡是生活史性状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分为生理权衡与进化权衡。适合度是相对的,与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有关,性状进化与适合度之间关系紧密。适合度是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的焦点。探讨动物生活史对策的理论很多,影响最大的是MacArthur和Wilson提出的r对策及K对策理论。随年龄的增长,动物存活率及繁殖率逐步下降的过程,称为衰老;解释衰老的进化理论主要有突变-选择平衡假设和多效对抗假设。进化种群统计学将种群统计学应用于生活史进化研究,为探讨表型适合度的进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将进化种群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及特定种系效应理论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动物生活史进化综合理论体系,是当代此领域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694.
Abstract.  1. In holometabolous insects, learn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both larval and adult stages. Whether learning can be retained through metamorphosis from larva via pupa to adult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The present study is design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eimaginal and imaginal conditioning in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using oviposition preference tests on females exposed to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immature and adult stages.
2. Cohorts of test insects were reared from egg to pupa on an artificial diet, or on one of two host plants,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 and common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 The ensuing females reared on the three kinds of food showed simila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lants. A brief experience of the less preferred host, common cabbage, by adults slightly increased their preference for this plant.
3. Cohorts of test insects were reared from egg to pupa on an artificial diet with or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a neem-based oviposition deterrent (Neemix® 4.5). Larval feeding experience did not alter oviposition response to the deterrent. However, emergence conditioning and early adult learning, achieved through experience of a residue of the deterrent carried over from the larval food on pupal cuticle and cocoons, altered oviposition preference significantly.
4. The combined results revealed no evidence of preimaginal conditioning in this insect but a strong effect of emergence conditioning and early adult learning on oviposition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695.
气体分子的信号转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NO、CO、活性氧、H2S等气体性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导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96.
长白山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长白山白河局不同林龄的次生林土壤动物的组成进行比较。探讨了土壤动物群落随森林采伐更新演替的变化以及演替阶段(增长期、过渡期和稳定期).研究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的演变趋势是腐食类群数量相对较多,其变化趋势接近植被的变化规律,均是经过上升、下降,最后达到稳定;植食类群演替前期在整个群落中所占比例较高,随着演替年代的增加,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捕食类群经过100年左右的演替,数量明显增加;从昆虫类群组成来看,林龄较短者,未稳定的类群数较多,林龄较长者,未稳定的类群较少.  相似文献   
697.
目的 分析山医群体中国地鼠E家系的遗传纯度。方法 应用经过筛选的 3 1条随机引物对中国地鼠E家系 12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 ,计算近交个体间的相似系数。结果 所有样品的相似系数0 943 1到 0 9978之间变动 ,平均相似系数为 0 9749,聚类分析得到了这些个体的同源树资料。结论 山医群体E家系有较高的遗传纯度  相似文献   
698.
荞麦与大豆叶片中草酸含量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1/5浓度Hoagland营养液培养荞麦和大豆幼苗l0 d后,荞麦叶片、根及其分泌物中的草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大豆,说明荞麦叶片的草酸形成能力强.荞麦叶片中存在少量的草酸氧化酶活性,而大豆中未检测到该酶活性,表明荞麦具有一定的降解草酸的能力.乙醇酸氧化酶(GO)催化乙醇酸氧化的活性两种植物之间虽差异不明显,但该酶催化乙醛酸氧化的活性荞麦显著高于大豆.荞麦GO对乙醛酸的Km值明显低于大豆GO,同时其乙醛酸含量也较高,因此其叶片中由乙醛酸形成草酸的速率应高于大豆.由此认为,由乙醛酸氧化生成草酸可能是植物草酸合成限速步骤之一,其反应速率高低可能导致不同种类植物叶片中草酸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99.
渐危植物珊瑚菜种子活力和萌发率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子传播与萌发关系到植物定居、繁育和分布等重要问题,种子萌发的成功率决定于种子本身的质量和习性,以及地表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700.
长江春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利用长江春大豆初选核心种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和农艺性状表型等基础数据,对用不同个体取样方法以及不同数据类型建立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目的是确定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根据SSR分子数据聚类,采用类内随机取样,类内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以及仅依据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都可用于大豆核心种质构建,但是综合不同评价参数发现,以类内随机取样最佳,类内按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次之,单独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较差。分析不同SSR等位变异保留比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发现,当保留90%和80%的SSR等位变异时,核心种质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由于与SSR分子数据种质遗传关系评价的不一致性,农艺性状等基础数据虽然可用来构建核心种质,但其SSR分子水平代表性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用不同方法或同一方法不同重复次数取样建立的核心种质具有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随核心种质取样比例的降低而增大,因此,虽然可依据不同数据类型确定相应的方法建立核心种质,但综合表型和分子数据建立的核心种质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