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4篇
  免费   3459篇
  国内免费   14971篇
  40784篇
  2024年   338篇
  2023年   954篇
  2022年   1433篇
  2021年   1429篇
  2020年   1493篇
  2019年   1648篇
  2018年   1078篇
  2017年   1134篇
  2016年   1070篇
  2015年   1461篇
  2014年   2111篇
  2013年   1778篇
  2012年   2528篇
  2011年   2556篇
  2010年   2096篇
  2009年   2207篇
  2008年   2418篇
  2007年   2233篇
  2006年   2041篇
  2005年   1670篇
  2004年   1346篇
  2003年   1071篇
  2002年   956篇
  2001年   866篇
  2000年   825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2篇
  1957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观察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梅毒患者男17例(73.9%),女6例(26.1%),男女比约为2.8∶1;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1岁。本组首发症状:麻痹性痴呆(7例)、精神异常(3例)、急性脑梗死(3例)、癫痫(2例)、脊髓病变(2例)、颅高压(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脑神经损害(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23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呈阳性反应。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多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等多发病变。本组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病情有显著改善20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误诊率高,应早期诊断,诊断后应进行规范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2.
人Ⅳ型胶原的提纯及其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蛋白酶限制性消化,NaCl分级盐析,还原和烷基化反应,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从人胎盘组织分离纯化Ⅳ型胶原.经SDS-PAGE电泳鉴定符合Ⅳ型胶原α肽链电泳带.用纯化的Ⅳ型胶原免疫兔制备出高效价的特异抗血清.  相似文献   
113.
姚洁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0,29(2):147-151
鱼类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可以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杂食性鱼类由于可摄食不同生境中的食物,可使生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发生变化。罗非鱼是我国南方很多水体的优势种,食物包括敞水生境的浮游植物和基质表层生境的附着藻类等。为了解罗非鱼对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的影响,实验在室外模拟条件下,分别设置罗非鱼组和无鱼对照组的两组处理,分析了罗非鱼对附着藻类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罗非鱼显著地降低了附着藻类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附着藻类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0.15 m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1.26mg·cm-2;(2)罗非鱼显著地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值为31.99μg·L-1,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14.99μg·L-1。研究结果显示,杂食性的罗非鱼可以促进系统的附着藻类向浮游植物转化。从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角度看,湖泊等水体的管理应该对罗非鱼密度加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4.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大豆许多重要农艺性状都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是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栽培大豆科新3号为父本、中黄20为母本杂交得到含192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构建了含122 个SSR标记、覆盖1719.6cM、由33个连锁群组成的连锁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等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共找到两个株高QTL,贡献率分别为9.15%和6.08%;两个主茎节数QTL,贡献率分别为10. 1%和8.6%;一个蛋白质含量QTL,贡献率为9.8%;一个单株粒重QTL,贡献率为11.4% .通过遗传作图共找到与所定位的4个农艺性状QTL连锁的6个SSR标记,这些标记可以应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而为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5.
热茧蜂属TropobraconCameron是1个小型属,过去全世界已知5种。本文报道了我国发现的1个新种——黑热茧蜂T.niger,sp.nov.,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3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益虫研究室。黑热茧蜂Tropobraconniger,新种(图1~8)本新种与三化螟热茧蜂TropobraconluteusCameron,1905较接近,但前者的1)后翅1-SC R脉宽度明显比1r-m脉窄(图1);2)头部光滑,后头强度凹入(图8);3)中胸盾片中前方无1条短沟(图6);4)体大多黑色,头部及胸部部分红褐色;5)复眼长为上颊长的1.8倍(图8),颚眼距长为上颚基宽的2.3倍(图3)等特征可与之区别。正模:♀,福建沙县洋坊,1981-Ⅺ-17,黄居昌采;副模:3♀♀,同正模。  相似文献   
116.
目的:优化聚唾液酸发酵过程的搅拌转速.方法:比较不同搅拌转速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235分批发酵生产聚唾液酸过程的影响.结果:根据发酵前、后期菌体细胞比生长速率和聚唾液酸比合成速率达到最大值所需搅拌转速的不同,提出了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发酵前期(0~15h)控制搅拌转速500r/min,发酵中后期控制搅拌转速700r/min.结论: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使聚唾液酸产量达到3 966mg/L,比恒定搅拌转速500r/min和700r/min分别提高了31.8%和49.3%.将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与分批补料发酵技术结合,聚唾液酸产量提高到5 108mg/L,山梨醇的转化率达到0.12g/g.  相似文献   
117.
间隙连接蛋白 31 (connexin31 , Cx31) 是间隙连接蛋白 (connexin) 家族的一员,目前对于 Cx31 的功能及其调节方式知之甚少 . 采用固相多肽合成的方法合成 Cx31 羧基端一个多肽片段 (250~266) ,经 HPLC 纯化后偶联到匙孔血蓝蛋白,免疫新西兰雄兔后采血检测、并纯化、经蛋白质印迹、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免疫沉淀证实得到的抗体为特异性抗 Cx31 的抗体 . 运用制备的抗 Cx31 多克隆抗体免疫沉淀,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分离,蛋白质条带回收,蛋白质胶块酶解, Q-TOF 质谱分析,数据库扫描筛选可能相互作用蛋白,运用抗体 pull-down 实验,筛选到可能相互作用蛋白 annexin Ⅱ,经过免疫共沉淀、细胞免疫共定位等实验证实 annexin Ⅱ与 Cx31 相互作用 .  相似文献   
118.
山西马身猪及其杂交后代H-FABP基因的PCR-RFLP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PCR-RFLP法检测马身猪及其杂交后代H-FABP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马身猪在Hinf Ⅰ-RFLP位点上有HH和Hh两种基因型,在HaeⅢ-RFLP位点上只有DD基因型,在HinfⅠ*-RFLP位点上有BB和Bb两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以h、D、B占优势,其频率分别为0.958、1.000和0.968。其杂交后代在HaeⅢ-RFLP位点上只检测到两种基因型DD和Dd。  相似文献   
119.
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G3是小麦内生菌,通过合成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PRN)抑制植物病原菌。PRN是色氨酸衍生物,通过抑制病原菌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而具有抗生作用。已报道在假单胞菌和布氏杆菌属中PRN生物合成由prnABCD操纵子控制,需要4个酶PrnA-D顺序作用。而在沙雷氏菌中PRN生物合成还较少有研究。通过基因替换、同源重组策略,构建了G3菌株prnA基因缺失突变体。研究结果表明△prnA突变体不能合成PRN,同时也丧失了对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拮抗活性,证明prnA基因也是S.plymuthica合成PRN所必需的;也为进一步鉴定抗生素PRN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灵  田生荣  刘伟  魏洪义  王广利 《昆虫知识》2012,49(6):1565-1571
为全面评价苯甲酰脲类(BPUs)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持续控制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氟啶脲、除虫脲、氟铃脲和虱螨脲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种BPUs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存活幼虫的历期延长了2.4~4.3d,平均单头雌、雄蛹重分别减轻了10.3~13.2mg和0~7.7mg,幼虫化蛹率和成虫交配成功率分别下降了14.1%~43.3%和5.6%~25.6%,产卵量降低了25.5%~53.3%,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改变。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吸食蔗糖水药液后,成虫寿命增加了1.3~4.3d,产卵量下降40.3%~58.2%,卵孵化率降低了32.9%~64.3%,F1代幼虫死亡率是对照组的3.5~8.5倍,表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显著抑制了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