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1篇
  免费   1508篇
  国内免费   6904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650篇
  2021年   631篇
  2020年   641篇
  2019年   726篇
  2018年   464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872篇
  2013年   769篇
  2012年   1145篇
  2011年   1172篇
  2010年   992篇
  2009年   947篇
  2008年   1078篇
  2007年   1132篇
  2006年   942篇
  2005年   892篇
  2004年   666篇
  2003年   576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511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7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8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微生物酶法制备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业英  阚振荣  朱宝成 《生物学杂志》2003,20(6):11-13,F003
D-对羟基苯甘氨酸(D-p-HPG)是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重要前体。综述了微生物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方法种类及其优缺点并对酶的来源即菌种的选育方法做了总结。此外,还简介了基因工程领域内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992.
植物双生病毒的复制及转录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迎秋  朱祯 《病毒学报》1999,15(4):372-381
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是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8nm×30nm.双生病毒成员众多,大致可分为三个亚组.双生病毒通常以粉虱或叶蝉为媒介进行传播,侵染范围十分广泛,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感病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曲叶、黄化等症状,严重地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最近几年,属于双生病毒亚组Ⅲ的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virus,CLCuV)在印巴次大陆广泛流行,严重时可使棉花绝收.双生病毒基因组DNA为单链环状形式,长度约为2 400nt~3 000nt.对双生病毒基因组结构、遗传表达机制,及其分类和进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揭示寄主植物与病毒相互间的作用方式,进而为防治由双生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奠定基础.本文就上述内容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3.
应用各种层析手段,从红树植物内生真菌GT26158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了7个含氮化合物,结合多种波谱方法(ESI-MS,1D-NMR,2D-NMR),它们被鉴定为2′-deoxyuridine(1)、thymidine(2)、2′-deoxyad-enosine(3)、cyclo(tyrosyl-phenylalanyl,4)、serine(5),cyclo(seryl-tryptophyl,6)、alanine(7)。  相似文献   
994.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问题之一,而城市绿地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方法,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得到不同时期保定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图,分析近10年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用网格法对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其地表的平均温度可减少0.9℃~1.3℃。选取研究区域内的8个城市绿地,利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城市绿地面积与其降温范围之间的关系,结合保定市热岛效应集中区域及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增加城市绿地的可能位置,为城市绿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四种观赏凤梨的离体繁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粉菠萝[Aechmea fasciata (Lindl.)Baker]、八宝剑(Vriesea poelmanii Hort.)、虎斑姬凤梨[Cryptanthus zonatus(Vis.)Beer]、七彩羞凤梨[Neoregelia carolinae (Beer)L.B.Sm.]等的幼株茎段为外植体,以MS+NAA 0.5mg L^-1 BA 5mg L^-1为诱导培养基,MS+BA 1mg L^-1 NAA 0.1mg L^-1为增殖培养基,可获得较好增殖效果。用1/2MS+NAA 0.5mg L^-1生根效果较好,以椰糠:砂=1:1,或椰糠:泥炭土:蛭石=1:1:1为基质移苗的成活率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96.
从茶树中克隆了6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分别命名为CsNIP1;1、CsNIP5;1、CsPIP2;1、CsPIP2;2、CsTIP1;1和CsTIP2;2。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表明,6个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长度在250~30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在25.186~30.728kD之间;均为疏水性蛋白,并都含有6个跨膜螺旋;6个基因均含有MIP蛋白家族的特征序列HF/I/VNPA/SI/L/VTI/FA/G和NPA(Asn-Pro-Ala)基序,以及类似沙漏状的跨膜三级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这6个基因在根、茎、叶和花中均表达,且在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表明它们与茶树根系的物质转运密切相关;CsAQPs基因的表达受ABA、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的调控,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茶树抗逆响应。  相似文献   
997.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1,自引:19,他引:41  
朱秋莲  邢肖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2013,33(15):4674-468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 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 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格木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珍稀濒危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应用从格木主要天然分布区收集的6个群体的种子进行育苗试验,揭示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生长变异状况及其与种子性状、亲本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苗高的变异高于地径,苗期选择以高生长为主。格木苗期生长与种子的大小、千粒重相关显著,胚根长度与经度、地径与年均气温、高径比与海拔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格木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亦将有助于其天然资源的保护经营和人工种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影响其行为选择,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文地理学及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地方认同理论,选择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4个维度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以福州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定量分析居民认知态度、保护行为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行为认同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维度,且福州市民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2)受访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认同与其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在福州居住时间长短的关系较为密切;(3)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发现,福州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较弱。拓展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视角及方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