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3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273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8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玉  林振山  梁仁君  温腾 《生态学报》2007,27(8):3286-3293
首次将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相结合,研究了破碎化生境中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以及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研究发现:(1)各个物种种群在生境中的分布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物种的计盒维数(Box dimension)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也能很好地反映种群动态。(2)如果将空间因素考虑进来的话,生境毁坏的灭绝债务(Time debt)将大于空间隐含模式所模拟的结果。(3)物种灭绝同时存在强物种灭绝和弱物种灭绝。并且只有在生境随机毁坏下,才与空间隐含的模拟结果比较接近,即强物种中将是最强物种率先灭绝。而在边缘毁坏这种比较集中成块的开发方式下,将是较强的物种灭绝。(4)边缘毁坏相对随机毁坏有利于物种,尤其是弱物种的长期续存。  相似文献   
953.
林娜  李剑虹  包军 《生态学报》2007,27(8):3520-3526
实验室条件下小鼠常表现多种异常行为,通过对跳跃爬行鼠和非跳跃爬行鼠的亲代及F1代的行为观察,研究小鼠异常行为在继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皮质醇浓度与异常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代跳跃爬行鼠和非跳跃爬行鼠的异常行为差异显著(P<0.05),在正常行为中跳跃爬行鼠的平均睡眠时间和修饰行为的次数明显少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而探究行为的次数明显高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F1代跳跃爬行鼠的异常行为类型基本和母体一致,异常行为的发生次数明显高于亲代,说明异常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通过测定皮质醇浓度,发现跳跃爬行鼠的皮质醇平均浓度明显高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说明皮质醇的分泌量影响着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54.
冯瑞芳  杨万勤  张健  邓仁菊  简毅  林静 《生态学报》2007,27(10):4019-4026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月动态及其对模拟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以及交互作用的动态响应。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其中,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6月份,但土壤矿质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7月份,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升高大气CO2浓度处理(EC)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处理(ET)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酶活性,并且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更显著。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之间的交互作用(ECT)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955.
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分布的羽茅6个地理种群的染菌率进行了调查,采集种子并从中分离得到不同形态型的内生真菌,选取其中的19株进行rDNA-ITS片段的扩增、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6个样地羽茅种群内生真菌感染率除西乌旗为96.7%外,其他5个样地均为100%,表明内生真菌侵染羽茅并非偶然现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共生关系。(2)ITS和5.8S序列得到的N-J树显示,相对于Epichlo属的其他参考菌株,不同地理种群羽茅中的内生真菌聚为一类,形成一个具有97%支持强度的分支。由此推测,不同地理种群羽茅中的内生真菌具有相同的起源点。(3)结合形态观察结果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羽茅内生真菌种群的优势种亲缘关系较近,可能起源于同一种内生真菌;但由于其地理分布广、气候差异大、群落类型差别也较大,从而造成不同地理种群内生真菌形态上的分化以及种群间明显的遗传分化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56.
测定了两种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藜芦碱和对照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使用量下处理Heterorhabditis indica LN2,H.indica 212-2,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和S.pakistanense 94-1等4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2 d、1 w、2 w、3 w和4 w后对线虫存活和感染力的影响。3种杀虫剂对H.indica LN2和S.pakistanense 94-1存活的影响最小,藜芦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H.indica 212-2存活的影响小于对S.carpocapsae All存活的影响,印楝素则对S.carpocapsae All存活的影响小于对H.indica 212-2存活的影响。藜芦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线虫死亡率低于10%,对存活线虫对大蜡螟的感染力没有显著影响。印楝素在高使用量(8.10 g/ha)下对线虫的致死作用明显,且处理时间在3 w以上时显著提高线虫的死亡率,但是在田间推荐使用量(4.05 g/ha)及稀释使用量下对线虫的存活及感染力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藜芦碱以及对照药剂均可与4个品系的线虫共同施用于田间用于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57.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 cells/dm3,总均值为3.3×10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 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 cells/dm3则有4份。以大于106 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58.
转录因子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感知应激信号、应答相应应激基因表达及传导应激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植物发展了复杂的分子机制,其中转录因子可同时控制多种途径调控干旱应激,是操纵调控和应激响应途径的有力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转录因子的功能被阐明,了解转录因子在干旱应激的功能,对植物的工程抗旱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述转录因子在植物干旱应激中的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转录因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培育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植物。  相似文献   
959.
4种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成螨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4种常用杀虫剂针对目标害虫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对天敌胡瓜钝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成螨的毒力测定、综合急性毒性和二次中毒毒性.综合急性毒性和二次中毒毒性测定结果显示,毒死蜱Chlorphifos、灭幼脲Chlorbenzurin、吡虫啉Imidacloprid对胡瓜钝绥螨都具有极强的毒性,可造成毁灭性杀伤,苏云金杆菌Bt对胡瓜钝绥螨影响极小,无明显毒性.玻片浸渍法测定的不同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Chlorphifos(乐斯本)>灭幼脲Chlorbenzurin>吡虫啉Imidacloprid>苏云金杆菌Bt.  相似文献   
960.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处理中碳/氮水平的废水时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对系统甲烷释放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实验尺度的人工湿地微宇宙实验系统。选取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和海寿花(Pontederia cordata L.)2种人工湿地常用、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在系统中配置了单种处理和两物种混种处理。结果表明:千屈菜与海寿花混种系统的甲烷释放强度(8.78 mg CH_4 m~(-2) d~(-1))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6.97 mg CH_4 m~(-2) d~(-1))(P0.001),同甲烷释放一样,混种系统的mcrA基因绝对丰度(977541.6 copies/g dw soil)也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585146.8 copies/g dw soil),但混种系统的pmoA基因绝对丰度(326956.6 copies/g dw soil)低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1043616.0 copies/g dw soil)(P0.001)。此外,混种系统的微生物量、植物生物量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P0.01),但出水铵态氮浓度低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P0.05),出水总有机碳浓度和硝态氮浓度在单混种系统间无显著差异(P0.05)。千屈菜单种系统和海寿花单种系统间的甲烷释放强度、pmoA基因绝对丰度、微生物量、植物生物量和出水铵态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mcrA基因绝对丰度、出水总有机碳和硝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为了达到人工湿地的高净化效率,需要将千屈菜与海寿花混合种植,但混合种植强化甲烷释放。通过植物种类和丰富度对各指标变异的解释度(ω~2)分析发现,植物种类对甲烷释放、pmoA基因绝对丰度、出水铵态氮的影响大于植物丰富度,但对mcrA基因绝对丰度的影响小于植物丰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