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3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2231篇
  666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11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in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using an un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The number of the alleles ranged from two to 18 and observed her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0286 to 0.9429, indicating that these markers will be useful for population studies and mapping in pacific white shrimp. Seven loci were detected deviated from Hardy–Weinberg,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heterozygote, suggesting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cross the sampled population. No evidence fo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found.  相似文献   
102.
1.从广西贵县1958—1964年的七年螟害调查资料,可以将全年螟害的消长趋势,划分为世代递减发生型、世代递增发生型和第三世代多发型等三种螟害发生型。 2.形成三种螟害发生型的原因,主要系由于水稻播植期的早晚与螟虫发生为害的不同组合所致。水稻播植期较早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减发生型;播植期较晚的年份,形成世代递增发生型:播植期居中的年份,则形成第三世代多发型。 3.本文根据历史资料,订出早、中、晚播植期的标准,以此标准为坐标图上的横轴,各世代螟害率为纵轴,作出了播种期与螟害型的关系模式图。根据这个模式图,在某年掌握了早稻播种期以后,就可以作出该年螟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展望。 4.求算三种螟害发生型各世代之间的螟害增减比值历年平均数,在某年获悉早稻播种期和第一世代实测螟害率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比值平均数,依次推算以后各世代的预测螟害率。 5.关于各世代螟害率的近期预测,本文主张以幼虫虫口密度为依据,求算虫口密度与其所造成螟害率的二次函数曲线方程式,在获得幼虫密度以后,代入方程式来计算近期预测的螟害率。  相似文献   
103.
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蝎毒基因BmKITS和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2个抗虫基因采用不同的启动子ubi或35S,连到2个高效的植物表达载体pWM101和pBI101中,2个重组表达质粒分别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和PCR鉴定,实验结果表明2个含有双价抗虫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质粒均已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04.
小鼠-牛体细胞种间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小鼠-牛异质胚构建的简便方法及小鼠体细胞核在牛卵母细胞中重新编程的可能性。以牛的卵母细胞为细胞质供体,用去除透明带及徒手切割的方法去核,设定电压1.5 KV/cm,脉冲时间40μsec,与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电融合的融合率为67.44%,卵裂率为30.23%。融合细胞经离子酶素-6-DMAP激活,用微滴内压制做窝的方法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异质胚,异质胚的最终发育阶段为8细胞期。结果表明,去透明带牛卵母细胞经切割法去核,可用于小鼠异质胚构建;微滴内做窝的体外培养方法可避免无透明带胚胎的聚合。  相似文献   
105.
香格里拉县(中旬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兼有温带和寒温带高山气候类型。该区具有典型的温性、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常绿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其中有不少是能与大型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的树种,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高山松(P.densata Mast.)、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 Rehd.etWils.)、灰背栎(Q.senescens Hand.-Mazz.)以及高山桦(Betula delavayi Franch.)和白桦(B.platyphylla Suk.)等。  相似文献   
106.
应用大麦杆控制原水蓝藻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藻对饮水安全有潜在威胁,但在水处理过程中很难除去。华南某地原水水塘多年来受到以假鱼腥藻类为主的蓝藻水华影响,尽管曾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清除,但都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因此需要寻求长期有效控制蓝藻生长的新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大麦杆在控制淡水藻类生长方面具有一定功效,且对环境无明显负面影响。为了解大麦杆对华南某地蓝藻,特别是假鱼腥藻类生长的影响,探讨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发挥抑藻作用所需时间和效果,为原水蓝藻控制措施的采取提供科学依据,自从2005年3月起至2005年7月,选用2个沉淀池作对比实验,实验池投入g·m-3的大麦杆,对照池不加大麦杆。研究表明大麦杆对原水中假鱼腥藻类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该地气候条件下,最少需要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大麦杆才开始产生控藻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应用多重PCR(multiple polymerase reaction/mPCR)技术,联合DMD基因内部及附近11个短串连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位点连锁分析,对缺失型Duchenne/Beeker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成员进行DMD基因分型,确定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并进行产前诊断。3个家系中的4名缺失型患者,其中2例为新发突变:4位女性成员中,1名为携带者。应用mPCR和11个STRs的连锁分析,能快速、准确、客观判断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身份,适于DMD/BMD临床研究机构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常规应用。但在mPCR分析过程中,发现45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在不同凝胶中电泳迁移率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s Electrophoresis/PAGE)对mPCR产物分析快速、清晰,但需要注意片段迁移率,以防止分析错误。  相似文献   
108.
梁惠凌  黎天山  韦毅刚 《昆虫知识》2011,48(6):1806-1815
调查发现广西桂林雁山地区的蝴蝶种类有10科122属254种,以蛱蝶科、弄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的种类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0.8%、16.9%、16.1%和15.7%。不同季节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均匀,春、夏、秋、冬的蝴蝶种类分别为83、198、175和148种;捕获的种数分别占捕获总数的13.7%、32.8%、29%和24.5%。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占69.4%;东洋古北兼有种占25.4%,古北种占2.4%;广布种占2.7%。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报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致溶骨性损害合并Sweet样皮疹1例。免疫力正常人群较少患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本例患者既往体健,起初合并融骨性损害,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Sweet样皮疹。患者经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激素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10.
对蓼科蓼属头状蓼组植物头花蓼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本研究建立了HPLC测定中药头花蓼水提喷雾干燥粉末中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然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头花蓼水提喷雾干燥粉末的乙酸乙酯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半制备性分离研究,通过对分离方法和溶剂系统的筛选,寻找到最佳的溶剂系统(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1∶5),上相为固定相,转速840 r/min,流速2.0 mL/min,进样量756 mg,检测波长272 nm。结果显示,在该条件下经一步分离可同时得到质量为148.5 mg和9.2 mg的两种产物,纯度为99.8%和97.4%,经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确定分别为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