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3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200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采用多种培养基对采自贵州省贵阳市3个样地的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子实体内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利用FAPROTAX和FUNGuild数据库分别对其功能类群进行注释,从而探究微生物群对鸡油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鸡油菌子实体内共分离获得细菌49株,分属于2门、4纲、6目、9科、12属和27种,其中,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真菌90株,分属于3门、7纲、12目、26科、32属和44种,优势属为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功能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主要集中于潜在氮代谢、芳香性气味物质代谢,以及难溶性化学物质的溶解等方面;真菌主要集中于分解复杂有机物、辅助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以及潜在抑制虫害、病原菌侵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2.
嗜角蛋白真菌感染能引起人体皮肤浅表和深部疾病,其感染发生率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广谱抗生素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之一,但由于可选择药物种类有限,因此多数嗜角蛋白真菌感染患者存在长期、过度使用单一广谱抗生素的情形,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嗜角蛋白真菌耐药性形成,严重制约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疾病治疗效果,从而加重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疾病的传染风险,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威胁因素之一。本文就嗜角蛋白真菌致病类型、常用药物、药物作用机理、耐药性形成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嗜角蛋白真菌耐药性未来的研究内容及方向。以期为嗜角蛋白真菌感染治疗、真菌耐药性形成机理及预防真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与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9年5月选择在本院肾内科就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持续3个月,记录残余肾功能与钙磷代谢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两组治疗后的24 h尿量、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钙值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血磷值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有利于残余肾功能的恢复,调节钙磷代谢平衡,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4.
沙生植物沙鞭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 Bor.)20个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花序长度、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和小穗长度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形态变异研究。结果显示,12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1.832~8.958,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沙鞭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沙鞭形态多样性的82.277%,其中旗叶长度、旗叶宽度、颖片长度、小穗长度等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依据欧式距离对参试居群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20.5时,可以将20个沙鞭野生居群划分为两类,且各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居群地理分布而聚类。  相似文献   
115.
采用盆栽控制土培试验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Cd胁迫对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镉处理水平(CK:0 mg·kg-1,T1:5 mg·kg-1,T2:20 mg·kg-1,T3:50 mg·kg-1,T4:100 mg·kg-1)。分别测定每个处理下檫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①随着处理Cd浓度的升高,檫木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先增加后下降,T2处理下取达到最大值;②随着Cd浓度处理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呈现下降趋势,各处理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差异不显著,檫木叶片光合速率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③随着Cd浓度升高,檫木叶片的Pnmax(最大净光合速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T1处理条件下,檫木叶片的初始量子效率(α)值最大;檫木叶片的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上表明,在不同浓度Cd胁迫条件下,檫木叶绿素含量先增后减,在T1、T2处理下高于CK,体现了Cd胁迫“低促高抑”的效应;随着Cd浓度处理升高,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光响应参数较CK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Cd胁迫对檫木光合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以“陇油7号”油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ATP对油菜幼苗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低温胁迫相比,外源ATP预处理再进行低温胁迫后,油菜幼苗MDA含量、O2-.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和RBOHD、RBOHF、CPK4、CPK5基因表达均增加;与外源ATP+低温相比,EGTA+外源ATP+低温处理下,MDA含量显著增加,总叶绿素含量、T-AOC酶活性、RBOHD、RBOHF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DMTU+外源ATP+低温处理下,MDA含量显著增加,总叶绿素含量、Ca2+-ATPase酶活性、CPK4、CPK5基因表达均下降,表明外源ATP通过Ca2+和H2O2依赖性机制影响油菜幼苗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从无花果叶中分离和筛选能发酵分解无花果叶及具有抑菌作用的共生菌。方法采用以无花果叶作为唯一碳源的富集培养方法,分离共生菌并分析发酵菌群的构成。同时,通过研磨法直接分离无花果叶内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平板滤纸片法进行菌株的抑菌活性分析。结果无花果叶发酵菌群由11种22株细菌构成,其中优势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naejangsanensis)、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和副球菌(Paracoccus sp.)。没有获得发酵无花果叶的真菌菌群,只分离出1株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直接分离共获得无花果叶内生细菌8种14株和内生真菌3种9株。抑菌试验表明,来源于富集培养的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和产黄青霉菌以及来源于内生菌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枯草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指示菌有不同的抑菌作用,且它们的抑菌谱各不相同。泡囊短波单胞菌只在无花果叶中培养时才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短波单胞菌可能与无花果叶的发酵分解有关,泡囊短波单胞菌与无花果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因此,这2株菌可以作为无花果叶发酵的候选菌种应用。  相似文献   
118.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 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种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长期自由放牧、割草、短期围封和长期无干扰的影响下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以期从功能性状视角, 揭示植物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的适应策略, 旨为天然草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除糙隐子草外, 在长期放牧后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植株高度、根长和植物碳氮含量降低, 这些性状的变化能够使植物个体小型化, 适口性降低, 表明植物通过逃避放牧的策略适应长期自由放牧的干扰; 在割草管理方式下, 优势种的高度和比叶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冷蒿的氮含量对割草响应最敏感, 其根、茎、叶中的氮含量均在割草样地最低; 围封和长期无干扰处理下植物的碳氮含量增加, 表明在干扰强度降低后, 植物通过功能性状的改变从资源获取策略向资源储藏策略转变。2)对优势种功能性状集合分析表明, 糙隐子草具有较低的植株高度和较高的比叶面积, 冷蒿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和氮含量, 这些性状能够使两种植物被家畜采食量减少, 并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这可能是糙隐子草和冷蒿耐牧的原因; 大针茅具有最高的植株高度、最大的叶片干物质含量, 以及最高的茎、叶纤维素含量, 说明大针茅是非常典型的竞争物种, 在干扰较低的条件下, 大针茅采取竞争策略对其他物种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其占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9.
为了解喷施多效唑对高粱(Sorghum bicolor)生长发育和生理的影响,在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水溶液,对高粱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后,高粱株高均比对照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且穗粒重也提高。同时,高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且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因此喷施多效唑可提高高粱的抗倒伏性,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产量。在大田生产中,以拔节期喷施450~600 mg/L多效唑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0.
为了解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radiata)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其提取物中分离多烯炔类成分,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白花鬼针草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出4个多烯炔类化合物,分别为5-acetoxy-2-phenylethinyl-thiophene (1)、1-phenylhepta-1,3,5-triyne (2)、5-phenyl-2-(1-propynyl)-thiophene (3)和icthyothereol acetate (4)。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4均具有中等抗MRSA活性,且均对人肝LO_2细胞无毒性。首次为化合物1提供核磁数据并进行结构解析,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