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32篇 |
免费 | 828篇 |
国内免费 | 1739篇 |
专业分类
58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48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317篇 |
2011年 | 316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328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299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66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制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单克隆抗体,建立人β-HCG双抗体夹心CLIA检测方法。方法:用人β-HCG抗原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后得到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将细胞株扩大培养并纯化上清液获得抗体,测定抗体亲和力、特异性及表位,最后建立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结果:获得4株抗人β-HCG的杂交瘤细胞株(β-1—1、β-2—1、β-3—1、β-4—1)。用β-1—1和β-2—1建立的双抗体夹心法的检测范围为0.5mlU/mL.800mlU/mL,灵敏度0.23mIU/mL,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在±10%内,回收率在90%以上。结论:本研究最终成功制备了抗人β-HCGmAb,建立了定量检测人β-HCG的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为β-HCG检测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2.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貌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8.3 km2)为对象,在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采集0—20cm样品448个,0—200cm样品33个。研究了地貌单元(塬面、塬坡和沟道)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对小流域表层和深层SOC的含量分布影响都有显著差异。0—20cm土层的SOC含量,沟道塬面塬坡;塬面表层SOC含量的变化平缓;塬坡和沟道SOC变异大于塬面。0—200cm土层SOC三地貌单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99.9%),塬面SOC含量最高(5.37g kg-1),塬坡(3.06 gkg-1)最低。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剖面SOC含量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塬面区,人工草地SOC含量亦明显高于农田和果园,但仅40cm以上土层SOC达到显著差异。在塬坡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显著差异深度达到140cm。沟道内,林草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SOC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估算该地区SOC密度和储量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994.
产碱性纤维素酶嗜碱芽孢杆菌AH-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云南、海南、安徽、四川、辽宁等地采集碱性土样,分离筛选到1株能稳定的产生碱性纤维素酶的嗜碱性芽孢杆菌AH-8。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37℃,最适发酵时间为36 h;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优化培养基配方(%):淀粉3.0,胰蛋白胨1.5,牛肉膏1.5,葡萄糖0.3,KH2PO40.1,初始pH 10.0。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其产酶量提高了120%。碱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 10.0;0.01%Co2 对酶活力有一定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995.
The genus Papulaspora was named by Preuss in 1851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bulbils” (papulospores) and interpreted by Hotson (1912,1917) as consisting of sterile mycelia with various kinds of “bulbils”. 25 Papulaspora species were described by Hotson in detail (1912, 1917), among them 10 species were acknowledged by Weresub & LeClair (1971) and 20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2003). The ecology of Papulaspora species is not well known, most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dung, decaying plant material or soil. 相似文献
996.
人工林对海南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天然林中所种植的人工林对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分别采用样带法和雾网法,对海南鹦哥岭的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野外记录到鸟类102种,其中栗腹矶鸫Monticola rufiventris、橙胸姬鹟Ficedula strophiata和黄雀Carduelis spinus 3种为海南鸟类新纪录.与原生林和次生林相比,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很低,其中人工林最低.人工林不仅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人工林的种植使天然林破碎化而产生的林缘与天然林林缘不同,鸟类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与GST融合无跨膜区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E1蛋白,并通过免疫兔制备了兔抗E1的抗血清。然后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含有HCV结构蛋白E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vAcHCVE1。通过Western blot分析,E1蛋白在Sf9细胞中表达分子量大小为30kDa大于预测的20kDa,表明存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等。通过Confocal显微镜观察当感染48h后E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报道在内质网和细胞浆内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研究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抗病毒作用及其抗病毒作用机理。在获得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的细胞系的基础上,用MTT法检测细胞内表达抗汉坦病毒单链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证实细胞内抗体的表达不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不同时间收集病毒感染毒后细胞培养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外病毒结构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定位于细胞内质肉和细胞浆内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感染细胞上清中的核蛋白含量,但是不能或轻微抑制细胞内汉坦病毒核蛋白的合成。利用病毒微量滴定免疫荧光方法,对细胞内抗体与病毒的增殖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无论在内质网还是在胞质,抗核蛋白细胞内抗体都能够抑制病毒的增殖,具有抗病毒活性。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不能抑制病毒结构蛋白的合成,其抗病毒效果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包装而实现。 相似文献
999.
丙型肝炎病毒Core与NS3基因的不同融合方式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预防该病的传播主要借助于HCV血清学诊断来筛选献血员和检测临床标本.从国内外已分离到的HCV株得知,HCV核心蛋白(Core)和非结构蛋白NS3含有较强的优势抗原表位,其相应的抗体出现早,阳性率高,已成为目前第二、第三代HCV免疫诊断试剂的重要成份[1,2].通常Core蛋白和NS3蛋白分别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然后作为固定化抗原,检测人体内HCV的抗体.我们对Core和NS3的两种不同组合方式及其表达的研究,对于发展新的HCV诊断试剂很有帮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株(PLRV-Ch)复制酶基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设计合成的两对特异性引物,以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分离株PLRV-Ch RNA为模板,经反转录PCR扩增,将复制酶基因3′端0.6 kb和5′端1.2 kb,克隆于pUC19中,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LR3和pLR5,并分五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将获得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与国外报导的四个PLRV分离株的相应区段的序列同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高度同源性.文中对核苷酸序列中存在的可能移码序列和其下游的茎环结构或假节结构、以及特征性三次重复区及氨基酸序列中复制酶蛋白N端的碱性氨基酸序列以及C端区域中包括GDD在内的8个特征序列进行了讨论.作者发现移码序列上游的三次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连续折叠的互补双链区和发夹结构,这一结构可能和转译移码有关.此外PLRV复制酶蛋白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易变,而C端氨基酸序列十分保守,可能和复制酶功能有更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