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7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540篇
  428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以羧甲基壳聚糖(NCMC) 处理玉米开花期果穗,发育中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 、谷氨酸脱氢酶(GDH) 及谷丙转氨酶(GPT) 活性均明显增强,而蛋白水解酶活性下降。羧甲基壳聚糖处理离体玉米籽粒酶提取液,酶液中GDH 活性明显提高。羧甲基壳聚糖处理玉米果穗,其发育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和成熟种子中贮藏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这都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玉米氮代谢、蛋白质合成与积累具有明显的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52.
端粒酶RNA的反义cDNA对乳腺癌细胞端区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将端粒酶RNA的cDNA反向插入整合型腺病毒载体pAdE1CMVITREXneo,与pB-HG11X共转染293细胞反获得反义重组病毒。将此反义重组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后,使细胞端区长度缩短。  相似文献   
953.
用嫁接活性位点方法设计新的功能蛋白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一个蛋白质的活性位点,嫁接到另一个分子量较小但是稳定的蛋白质(骨架蛋白)上,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功能蛋白质,这是蛋白质设计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我们发展的异型自洽系综最优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3D-模体搜索等工具,实现了这种位点嫁接的设计。并以在卡律蝎毒素分子骨架上嫁接碳酸酐酶B的Zn^2+结合位点的设计为例进行检验,表明此设计系统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54.
中国樟科植物叶中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对樟科21属、112种、5变种和2变型植物叶中油细胞的分布密 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 (腔)是樟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其在叶肉中的分布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只有油细胞分布;只有 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共存;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的分布密度、油 细胞与粘液细胞(腔)是否共存、是否单独存在或无,以及其具体分布部位等方面在种间存在一定的差 异,这对于属以下等级的区分具有一定意义。在本科内甚至在某些属内,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分布的 4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为:只有油细胞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共存—只有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4种分布类型的划分支持樟科两个亚科的划分。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促进cAMP发酵合成的工艺方法.方法:在7 L发酵罐上进行添加氨茶碱的发酵实验,通过对发酵主要参数、关键酶活性、能量代谢水平等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了氨茶碱与柠檬酸盐协同作用促进cAMP合成的发酵工艺.结果:与对照相比,添加5 mg/L氨茶碱批次的cAMP产量提高25.9%,副产物腺苷浓度...  相似文献   
956.
北京市妫水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  王源  李冰 《生态学报》2019,39(20):7583-7591
由于浮游动物对水体环境变化敏感,可表征水体污染程度,因此在2017年对妫水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利用生物学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妫水河浮游动物有4门22属8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为42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041.58个/L和2.88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显示,水温、pH、DO和氨氮是影响妫水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裂痕龟纹轮虫、冠饰异尾轮虫和螺形龟甲轮虫等对水体中氮磷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具有富营养化指示作用,可作为监测水质的指示生物。妫水河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全年平均值分别为0.43、0.31和0.41,整体评价结果显示,妫水河水体处于中到富营养型水平,尤其是下段城区段污染严重,表明妫水河水体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质还需进一步改善和治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妫水河水质评价、水环境监测及水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7.
北京市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海  蔡怡清  李冰  董颖博  李阳 《生态学报》2019,39(20):7592-7601
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常被作为指示生物用于监测和反映水质情况。为满足延庆世园会和冬奥会举办对妫水河水质的调控要求,探讨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基于妫水河12个不同断面的水样和底泥样品,进行了水质、底泥理化性质分析,并对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妫水河中、下游水体水质COD、NH~+_4-N、TN超标,其中上覆水TN含量与底泥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914);MiSeq高通量测序发现,妫水河底泥微生物共检出70门228纲1168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菌门(Chlorob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主要菌门,在各个样品中相对丰度之和均占84%以上,其中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门,占比达到45.3%—69.1%,而不同断面样品的优势菌属有所不同。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丰度总体较高,多样性也相对较高,其中世园段D7点Ace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较其他点位低,分别为2673和6.56。RDA(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表明,底泥氨氮和温度是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F=2.92,P=0.038;F=2.81,P=0.014),妫水河底泥的优势反硝化菌属为脱氮单孢菌属和硫杆状菌属,其丰度与NH~+_4-N、水温呈正相关,同时与DO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妫水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8.
黄华苑  卜荣平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报》2019,39(17):6443-6451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59.
To assess the amino acid and fatty acid metabolite patterns between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different nutritional stages after birth and identify metabolic indicators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This was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of preterm infants born at a gestational age ≤32 + 6 weeks and with a body weight ≤2000 g. Amino acid and carnitine profiles were measured in dried blood spots (DBSs) during the early nutrition transitional phase using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was defined as oxygen dependence at 36 weeks of postmenstrual age or 28 days after birth. Metabolomic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define metabolite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map significant metabolites into pathways, and identify metabolic indicators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We evaluated 45 neonates with and 40 without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Four amino acids and three carnitines show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Three carnitines (C0, C2, and C6:1) were high in the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group mostly; conversely, all four amino acids (threonine, arginine, methionine, and glutamine (Gln)) were low in the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group. Pathway analysis of these metabolites revealed two pathways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p < 0.05). ROC analysis showed Gln/C6:1 at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hase had both 80%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with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8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71–0.89). Amino acid and fatty acid metabolite profiles changed in infants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fter birth during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al period, suggesting that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may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metabolic indicators are promising for forecasting the occurrence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mong preterm neonates.  相似文献   
960.
连浩宇  李愈哲 《生态学报》2023,43(23):9733-9744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部分区域是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东中部,属典型温性草原,深入开展退耕还草对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探究相关环境因子,对深入了解退耕还草过程中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变化和生物固碳潜力时空分布以及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退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气象观测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2010-201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退耕还草区域的植被GPP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对GPP变化量的影响,揭示了退耕还草活动造成的GPP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锡林郭勒盟退耕还草区域5年内GPP平均变化量为0.47 g C/m2,其中GPP增加面积占退耕还草总面积的67.2%,退耕还草初期GPP变化不显著;(2)退耕还草区域内,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与GPP变化量显著负相关,而气温、降水、高程和坡度均与GPP变化量显著正相关;(3)坡度和土壤含水量与GPP变化量的相关程度最强,对退耕还草后GPP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