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07篇
  免费   4469篇
  国内免费   19148篇
  2024年   336篇
  2023年   1125篇
  2022年   1805篇
  2021年   2011篇
  2020年   1848篇
  2019年   2033篇
  2018年   1353篇
  2017年   1341篇
  2016年   1397篇
  2015年   1977篇
  2014年   2807篇
  2013年   2391篇
  2012年   3421篇
  2011年   3330篇
  2010年   2791篇
  2009年   2905篇
  2008年   3150篇
  2007年   3016篇
  2006年   2837篇
  2005年   2315篇
  2004年   1776篇
  2003年   1477篇
  2002年   1356篇
  2001年   1311篇
  2000年   1256篇
  1999年   752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31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9篇
  1951年   12篇
  195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MA方案)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ML患者129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A组(n=64,DA方案治疗)和MA组(n=65,M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炎症因子、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MA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D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均降低,且MA组低于DA组(P<0.05)。MA组完全缓解患者中累计复发率低于D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DA诱导方案相比,MA诱导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复发,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9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和大鼠海马5-HT1A受体和PKA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n=15)。丁苯酞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按照每天60 mg/kg的剂量灌胃丁苯酞,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玉米油,共给药2周。治疗完成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和Morris水迷宫测试(n=15)。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梗塞区域(n=15)。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PKA激酶活性(n=6)。使用钙检测试剂盒测定海马组织的细胞内[Ca2+]浓度(n=6)。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1A)受体(5-HT1A)、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1)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1(AMPA1)的表达(n=6)。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升高(P<0.05);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较显著降低(P<0.05);大鼠的PKA激酶活性和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升高(P<0.05);丁苯酞组大鼠的5-HT1A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AMPA1和NMDA1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丁苯酞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调海马5-HT1A受体活性并激活PKA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93.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合玉屏风散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8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麻杏石甘汤合玉屏风散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儿血清白介素-2(IL-2)水平明显升高,而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14 d后的血清IL-2水平明显较高,而IL-4、IL-6和TNF-α水平明显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5 d后、治疗14 d后,两组患儿血浆丙二醛(MDA)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5 d后的血浆MDA明显较低,而SOD水平明显较高(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儿CD3+、CD4+、CD4+/CD8+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CD8+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减轻患儿氧化应激状态,并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94.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变化及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102例,对患者放疗前后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简表(QLQ-C30)对患者放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比。统计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放疗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将患者分为放射性肺炎组和非放射性肺炎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前后患者肺活量(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低于放疗前(P<0.05)。放疗后患者的QLQ-C30各项评分均低于放疗前(P<0.05)。102例患者中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33例,发生率为32.3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合并化疗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肺基础疾病、全肺接受20Gy的体积(V20)、全肺照射平均剂量(MLD)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肺基础疾病、V20≥30%、MLD≥1200cGy是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OR=1.309、1.193、1.416、1.309,P<0.05)。结论: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会对患者的肺部弥散功能、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患者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肺炎,其主要受年龄、肺基础疾病、V20、MLD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5.
短梗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是林业害虫的一种重要卵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没有报道.本研究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 ±5%、光周期14 L:10 D条件下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以柞蚕卵为寄主,该蜂的发育历期为23.58 d,其中卵期、幼虫期、预蛹-蛹期分别为2.73 d、8.96 d、11.50 d;在无营养补充条件下,雌、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2.92 d和1.96 d;单卵平均出蜂量为7.04头,后代雌蜂比为87.49%.该蜂羽化主要发生在白天,日羽化最高峰在10:00-12:00,占全天羽化总数的33.33%.此外,成蜂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寄主卵外,且雄蜂可多次交配,但雌蜂一般只交配1次,平均交配时间为43.60 s.本研究基本明确了短梗长尾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蜂防治林业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6.
为了探究科研调查中不同昆虫采集方法的采集效率差异,在北京珍珠泉乡不同的生境类型中,采用样线法、马氏网法、灯诱法、陷阱法(糖醋液)4种采集方法进行昆虫采集,按生境类型对不同采集方法采集的昆虫进行统计分析.在实验中共采集昆虫3996头,隶属12目87科,其中在昆虫种类数量上,鳞翅目最多,其次是半翅目和鞘翅目;在数量上,半翅目昆虫数量最多,依次是双翅目和鳞翅目.样线法共采集到昆虫61科72种、灯诱法共采集到45科95种、马氏网法共采集到39科41种、陷阱法共采集到14科25种.在调查中,不同方法在不同生境采集昆虫种类数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的采集方式间除马氏网和样线法采集昆虫的种类相似度为中等不相似(q=0.436),其他方法间均为极不相似.采用不同的采集方式可以采集到更多的昆虫种类.马氏网法是最优选的采集方式,马氏网采集昆虫最方便,节省人力;样线法采集的效果最稳定;灯诱法的采集效果好,但是应用较为复杂;糖醋液陷阱法采集昆虫效率对比其他三种方法,既不能采集到大量昆虫也没有采集到特定种昆虫,如无特别需求可以考虑减少或者放弃使用.  相似文献   
897.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和肥料水平对两种麦田害螨(麦叶爪螨Pentfaleus major和麦岩螨Petrobia latens)种群发生的影响,2019-2020年研究了浅耕(耕深13 cm)和深耕(耕深25cm)下标准施肥(600 kg/hm2)和肥料减施(375 kg/hm2)麦田两种害螨的若虫、成虫和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相同肥料和耕作处理中麦叶爪螨发生量都明显高于麦岩螨发生量,麦叶爪螨是麦田主要害螨.与标准肥处理相比,肥料减施显著降低了 2019年浅耕和深耕下麦岩螨若虫发生量,以及2020年深耕麦田麦岩螨种群发生量.另一方面,与浅耕处理相比,深耕显著降低了 2019年标准肥麦田麦岩螨若虫发生量,并显著降低了 2019年和2020年标准肥麦田麦叶爪螨成虫发生量,以及2019年和2020年标准肥麦田麦叶爪螨和麦岩螨种群发生量.可见,肥料减施和深耕处理都可降低麦田麦叶爪螨和麦岩螨种群发生量,有利于实现麦田害螨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898.
鳞翅目昆虫种类繁多,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宿主昆虫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利用病毒杀虫剂进行害虫治理和益虫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鳞翅目昆虫与病毒的互作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宿主昆虫的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病毒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昆虫围食膜和中肠对病毒入侵的防御作用,病毒进入体腔后昆虫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以及RNAi、细胞的自噬与凋亡、Toll、Imd、JAK-STAT和STING信号通路等相关的抗病毒免疫途径,并对昆虫抗病毒免疫研究的制约因素和未来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益虫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9.
为探讨不同营养条件下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的敏感性及取食行为响应,本研究通过改变甜菜夜蛾人工饲料配方建立高蛋白低糖(简称高蛋白)、中蛋白中糖(简称中蛋白)、低蛋白高糖(简称低蛋白)3种营养品系,观察不同营养品系幼虫对SeMNPV的敏感性,以及染毒前后对不同营养饲料的取食趋性.结果 显示,高蛋白、中蛋白、低蛋白3种营养品系中,SeMNPV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6×105 PIB/mL、2.85×105 PIB/mL和2.10×104 PIB/mL.统计分析显示,中蛋白品系的LC50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系,高蛋白品系的LC50同其余两种品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以8×105 PIB/mL浓度的病毒饲喂甜菜夜蛾初孵幼虫,3种营养品系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是6.07 d、6.85 d和5.20 d,中蛋白品系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低蛋白品系,高蛋白品系的LT50同其余两种品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未染毒状态下,低龄幼虫偏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而高龄幼虫则偏向于高糖的饲料;染毒状态下,甜菜夜蛾各龄期幼虫都偏向于取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条件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甜菜夜蛾幼虫对SeMNPV的敏感性,染毒后幼虫明显偏向于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推测蛋白质可能有助于提高甜菜夜蛾幼虫对SeMNPV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900.
野蚜蝇Syrphus torvus(Osten-Sacken)成虫具访花习性,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幼虫捕食蚜虫,是蚜虫重要天敌之一.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组装拼接获得了完整的野蚜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MW074962),其序列全长为16 444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s、2个rRNAs和D-loop区.野蚜蝇线粒体全序列A+T含量为80.6%,G+C含量为19.4%,表现出明显的A+T偏斜.除了 COXI、ATP8、ATP6和ND1的起始密码子为TTG,其它9个PCGs以ATN为起始密码子;COXI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ATP6为TAG,其余11个PCGs的终止子为TAA.22个tRNAs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并预测了野蚜蝇rRNAs的二级结构.野蚜蝇D-loop区存在重复序列和茎环结构,22种蚜蝇科基因间隔区与重叠区具有6个保守区域.基于24个物种(22个蚜蝇科和2个缟蝇科)的PCGs序列,通过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野蚜蝇和黑足蚜蝇Syrphus vitripennis互为姊妹种,支持了蚜蝇亚科Syrphinae的单系性,两种拓扑结构中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均没有聚为一支.该研究结果丰富了蚜蝇科线粒体基因组学基本数据,为进一步深化蚜蝇科系统发育关系讨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