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12篇 |
免费 | 6690篇 |
国内免费 | 18634篇 |
专业分类
556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1篇 |
2023年 | 1219篇 |
2022年 | 1879篇 |
2021年 | 2032篇 |
2020年 | 1904篇 |
2019年 | 2084篇 |
2018年 | 1404篇 |
2017年 | 1370篇 |
2016年 | 1445篇 |
2015年 | 1984篇 |
2014年 | 2830篇 |
2013年 | 2429篇 |
2012年 | 3447篇 |
2011年 | 3355篇 |
2010年 | 2807篇 |
2009年 | 2923篇 |
2008年 | 3168篇 |
2007年 | 3032篇 |
2006年 | 2848篇 |
2005年 | 2323篇 |
2004年 | 1787篇 |
2003年 | 1485篇 |
2002年 | 1358篇 |
2001年 | 1312篇 |
2000年 | 1258篇 |
1999年 | 750篇 |
1998年 | 405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1篇 |
1958年 | 21篇 |
1957年 | 19篇 |
1955年 | 16篇 |
1954年 | 19篇 |
1951年 | 12篇 |
1950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4~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芦苇沼泽区的野生白鹤(Grusleucogeranus)在春季迁徙停歇地的昼间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时期内白鹤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31%、游走27%、静栖19%、警戒17%、修饰6%。白鹤觅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黄昏;游走行为基本上与觅食行为呈正相变化,并且几乎每个游走高峰及低潮相应地伴随着觅食的高峰和低潮;由于渔民清晨下苇塘收鱼和放牧,在5:30~6:30和6:30~7:3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比例最高;静栖行为基本与游走及觅食行为呈负相关,对比发现,静栖行为比例低于觅食行为,与笼养鹤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度影响了野生状态下行为的时间分配;修饰行为所占比例较小,是由于修饰行为是非主要行为,其发生是随机的。天气状况对白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阴雨和大风天气,白鹤数量明显减少,鹤群转移。与正常天气情况相比,阴雨和大风对白鹤觅食、静栖和游走行为时间分配影响显著(P阴雨=0·000<0·05,P大风=0·000<0·05),觅食时间缩短,游走行为减少,静栖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84.
具空间扩散的时变种群系统的最优捕获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类时变种群扩散系统的最优捕获控制的非线性问题,证明了最优捕获控制的存在性,并给出了控制u(t,x)∈Uad为最优的必要条件和最优性组. 相似文献
8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聚类与排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州天河城市化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代表性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623个,共26个类群,其中线虫纲( 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总捕获量的79.1%.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总体来看,林地、农田、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均依次降低,Pielou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以林地为最高.对土壤动物的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可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1类由3种优势类群组成;第一、二排序轴分别反映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类型(以人类干扰程度不同为主要特征)对土壤动物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补体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C3是补体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的共同通路,在补体清除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C3在促进病毒黏膜进入、传播与储存、感染免疫细胞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8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分布在浙江省境内的7个短柄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7个种群14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9.39%,各种群P平均为58.87%。短柄枹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3 3、Nei指数(h)为0.334 7,各种群I平均为0.336 2、h平均为0.229 1。P、I、h均显示云峰种群最高,天台山种群最低。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67.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32.0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5 4。短柄枹种群间的基因流为(Nm)为1.085 3。7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3 9。利用UPGMA法对7个种群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天台山和雪窦山种群聚成一类,其它5个种群聚成另一类。 相似文献
89.
9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生长适应性、生态防护能力、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Ⅰ级指标,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生长速率、树冠特征、枝条特征和根系特征以及叶、花、果、树干和树形的观赏价值及材用、药用、食用和工业价值为Ⅱ级指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赋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综合评价体系.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划分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景观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和农林复合防护林4种类型,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抗风性、水土保持能力、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并设置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分类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223个树种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适用于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综合得分前20位的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种类,其中,落叶乔木包括中山杉(Taxodium distichum 'Zhongshansha' )、池杉(T. ascendens Brongn. )、落羽杉[T. distichum (L. ) Rich. ]、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等,常绿乔木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 Presl]、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 (Lamb. ) Lindl. ]、浙江樟(C. chekiangensis Naka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 Oerst. ]等,灌木种类包括杞柳(Salix suchowensis Cheng)、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L. )和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等.分类评价结果显示,在223个树种中有许多树种都可在4种类型的防护林中通用,这些通用树种包括中山杉、水杉、落羽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樟树、杞柳、木芙蓉和栀子等;另外,从生活型角度,针对不同的防护林类型筛选出了一些适宜的树种.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在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