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00篇
  11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稻褐飞虱内生共生细菌Arsenophonus的鉴定和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渭霞  罗举  赖凤香  傅强 《昆虫学报》2010,53(6):647-654
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了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体内共生细菌的序列,经克隆、测序和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褐飞虱体内存在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类共生细菌,系统发育上与粉虱科和木虱科体内的Arsenophonus属亲源关系较近。在褐飞虱体内该共生细菌具有两种长度不同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为1 504 bp和547 bp,其中后者为前者中间缺失了957 bp,其余序列相同。通过重新设计两对引物进行扩增,进一步确认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及寄主种群均存在两种片段。Arsenophonus特异的 23S rDNA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Arsenophonus存在于所有检测的褐飞虱种群中,但不存在于水稻寄主中。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褐飞虱室内寄主种群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含量不同,其中TN1种群明显高于Mudgo种群和ASD7种群。此为水稻褐飞虱体内存在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2.
水稻土模拟土柱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236-3242
为了明确肥料氮素在模拟土柱中的迁移转化特征,通过布置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水平下(360 mg·kg-1)水稻土中矿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不同土层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显著.不施肥对照在整个培养期间养分含量变化不大,不同土层间亦没有显著性差异.施用尿素和硫铵后,土壤NH4+-N和NO3--N含量显著提高,尤其是0~50 mm土层内,分别达到186.0~2882.1 mg·kg-1和268.7~351.5 mg·kg-1,分别相当于对照的4.8~242倍和5.7~316倍,50 mm以下各土层与对照处理相似,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发生在0~50 mm土层内,并且在培养的前14 d变化最大.整个培养期间不同土层内,硫铵处理不同矿质态氮含量是尿素处理的0.7~2.0倍,硝化率是尿素处理的0.9~1.4倍,表明硫铵在水稻土中的转化效率略高于尿素.  相似文献   
63.
贵州罗甸纳水剖面是研究宾夕法尼亚亚系牙形刺和各阶界线的良好剖面.经详细研究,从石炭系中间界线至石炭-二叠系界线,一个新的牙形刺序列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密西西比亚系顶部),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 Id. sinuatus, Id. corrugatus-Id. pacificus, 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 bassleri, Idiognathoides sulcatus parva, Streptognathodus expansus, Idiognathoides ouachitensis, Diplognatho-dus coloradoensis, Di. ellesmerensis, Gondolella donbassica-Go, clarki, 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 Swadelina subexcelsa, Sw. makhlina-Sw, nodocarinata, Idiognathodus sagittalis, Streptognathodus cancellosus, St. graci-lis, St. guizhouensis, Idiognathodus simulator, I. nashuiensis, Streptognathodus firmus, St. tenuialveus, St. wabaunsensis和St. isolatus(二叠系)等带.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和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现分别代表宾夕法尼亚亚系和二叠系之底;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 Idiognathodus sagittalis和J. simula-tor的首现则可分别代表莫斯科阶(Moscovian),卡西莫夫阶(Kasimovian)和格舍尔阶(Gzhelian)之底界.作者较为详细讨论了巴什基尔阶与莫斯科阶以及卡西莫夫阶与格舍尔阶之界线,并认为以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的首现作为巴什基尔阶(Bashkirian)与莫斯科阶之界线足目前最合适的标志.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是一易于识别、分布广泛及层位稳定的牙形刺种,其产出又十分接近巴什基尔阶与莫斯科阶的传统界线,因此是划分此界线的良好标志.作者拟推荐纳水剖面为莫斯科阶底界之候选层型剖面,这一界线详细的工作正在大量采样分析和深入研究中,成果将在以后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4.
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河北产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进行了系列的试验分析,是对其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配方进行科学探索的一部分。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单一饵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蝌蚪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趋向性不同;一定比例的人工合成饵料适宜蝌蚪期饲喂。  相似文献   
65.
应用RACE技术,从‘大红’苋菜中克隆到1条MYB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mMYB1(登录号为KU557504)。AmMYB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23bp,可编码240个氨基酸。其基因组序列与cDNA比对后显示,AmMYB1基因含有1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mMYB1具有2个连续的MYB结构域,是一个典型的R2R3-MYB;同源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甜菜红素相关BvMYB1的一致性最高,达到54%。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mMYB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AmMYB1基因在‘大红’苋菜叶片红色部位的表达量高于绿色部位;在甜菜红素含量高的叶和茎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根;在光照条件下表达量高于遮光处理;在红叶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绿叶品种。研究结果表明,AmMYB1基因可能是苋菜甜菜红素合成途径中重要的正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66.
一种优化的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优化的化学发光技术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方法,并用此法检测40只正常家兔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为6.421±1.43K/gHb.采用H\-2O\-2-鲁米诺发光体系,探讨了反应时间、底物浓度、样品浓度、样品保存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得到较好的线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67.
根据地方饲料资源特点 ,应用计算机软件 ,设计不同的饲料配方 ,并生产相应的颗粒料 ,饲喂 6 0只一级新西兰幼兔、 2 4只繁殖母兔。在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进行动物分组对比试验 ,观察幼兔生长情况、母兔繁殖情况 ,研究新西兰兔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的适宜的营养水平。试验按 2× 3因子设计。试验结果 :1、幼兔生长发育的最佳配方 :消化能 11 0 3MJ/kg ,粗蛋白质 15 10 % ,粗脂肪 3 0 4% ,粗纤维 10 2 6 % ,钙 1 34 5 % ,磷0 5 6 %。 2、繁殖母兔的最佳配方 :消化能 10 91MJ/kg ,粗蛋白质 18 17% ,粗脂肪 2 96 % ,粗纤维 10 2 8% ,钙1 47% ,磷 0 5 8%。  相似文献   
68.
he genomic DNA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hinese Spring” (CS) and its ph1b mutant were analyzed by using 19 sequence tagged site PCR (STS-PCR) primers, which derived from RFLP probes from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chromosome 5H. One marker was identified on wheat chromosome 5BL, which is 5.7 cM (centiMorgan) proximal to Ph1 gene, using the CS homoeologous group 5 nullisomic-tetrasomic, ditelosomic 5BL line and an F2 population from CS×ph1b mutant. This linked PCR marker was converted into a more specific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 To obtain a new winter wheat line containing ph1b gene, the authors used a nullisomic 5B line of “Abbodanza”as a bridge parent and cross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CS ph1b mutant (donor) and a winter wheat variety, “Jing 411” (recipient). The meiotic chromosome pairing was checked in the progeny of each cross, as well as using the marker-assistant selection of the SCAR marker identified for ph1b gene. After three inter-crossing and one selfing, a relatively stable ph1b substitution line of winter wheat with “Jing 411” background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69.
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珠江口西部的黄茅海河口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四个航次的生态调查,分别在入海口处虎跳门和崖门各设置1个采样断面,分析了两口门的水文特征和水体理化因子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分布特征。共检出浮游动物50种,桡足类占优势,24种,其次为轮虫类,为12种,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各为5种,多毛类、异足类、糠虾类和螺类各1种,此外,还有桡足类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分析得出,在调查周期内,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两口门的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着直接的原因,而受两口门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影响较小。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季节可分为两大组,虎跳门和崖门秋、冬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70.
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新知识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边缘学科,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医学遗传学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一直是教学难点.针对医学遗传学迅猛发展的现状和难以理解的特点,进行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进一步尝试建立新型课程体系,培养新型医学人才意义深远.本文探讨了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怀,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