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起始量的8%,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注射了65Zn后,0~7d的吸收动态曲线有所起伏,但波动很小,其波动范围为102.4%~114.48%。表明大部分的65Zn仍留在体内,几乎没有排出体外。注射65Zn的转移并不明显。但灌喂65Zn的动态变化则大些,而且转移明显。其活度曲线出现阶段性下降,有两个下降期,第一个下降期为4h~3d,第二个下降期为5~7d。说明灌喂组对65Zn的转移比注射组的活跃,但在实验的第7d残留率仍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82.
3a蛋白和7a蛋白是SARS-CoV的非结构蛋白,分别主要由SARS基因组中ORF 3a 和ORF 7a所编码。在体内和体外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均发现了有3a蛋白的表达。首先将pGL3-Control载体进行了改构,除去了SV40启动子基因,获得了pGL3-Enhancer载体,将获得的IFN-β启动子基因连入载体中,构建了带有人IFN-β启动子基因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IP-21,并且通过实验证明所构建的质粒在干扰素的诱导剂NDV的作用下能够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照度计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增强,从而验证了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的有效性。为了观察SARS-CoV非结构蛋白3a和7a对干扰素诱生途径的影响,将IP-21瞬转入稳定表达有3a和7a蛋白的CHO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信号强弱对3a和7a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RS-CoV的3a和7a蛋白能够刺激荧光素酶的表达,即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3a和7a能有效地激活IFN-β的启动子部分。此结果对进一步研究3a和7a的功能以及对SARS-CoV的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3.
灵香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Hance)。2材料类别顶芽。3培养条件芽的生长及分化培养基:(1)MS;(2)MS+6-BA 1.0 mg·L-(-1)(单位下同)+NAA 0.5;(3)MS+6-BA 2.0+NAA 0.5;(4)MS+6-BA 3.0+NAA 1.0;(5)1/2MS;(6)1/2MS+6-BA 1.0+NAA 0.5;(7)1/2MS+6-BA 2.0+NAA 0.5;(8)1/2MS+6-BA 3.0+NAA 1.0。丛生芽诱导培养基:(9)MS+6-BA 0.5+NAA 0.2+1g·L-(-1)活性碳;(10)MS+6-BA 1.0+NAA 0.2+1 g·L-(-1)活性碳;(11)MS+6-BA 2.0+NAA 1.0+1 g·L-(-1)活性碳;  相似文献   
84.
杓唇石斛的种子培养与扩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杓唇石斛[Dendrobium moschatum(Buch.-Ham.)Sw.]。2材料类别人工自花授粉后的成熟种子。3培养条件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种子萌发培养基:(1)MS0;(2)MS+6-BA0.5mg·L-1(单位下同)+NAA0.1;(3)MS+6-BA2.0+NAA0.2。  相似文献   
85.
草酸氧化酶(OxO)催化草酸氧化产生CO2和H2O2,其在植物发育及防御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水稻品种‘湘糯1号’(‘Xiangnuo 1’)为材料,对胚芽鞘中的OxO及其生理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胚芽鞘中的H2O2含量在其衰老时增加;OxO活性在浸种后96h时较低,之后也迅速增加,在240h达到最高;而可溶性蛋白、O2-·和草酸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着胚芽鞘的衰老迅速降低。由于H2O2能够诱导细胞死亡,推测OxO可能通过降解草酸产生H2O2参与胚芽鞘的衰老。  相似文献   
86.
水稻褐飞虱内生共生细菌Arsenophonus的鉴定和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渭霞  罗举  赖凤香  傅强 《昆虫学报》2010,53(6):647-654
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了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体内共生细菌的序列,经克隆、测序和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褐飞虱体内存在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类共生细菌,系统发育上与粉虱科和木虱科体内的Arsenophonus属亲源关系较近。在褐飞虱体内该共生细菌具有两种长度不同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为1 504 bp和547 bp,其中后者为前者中间缺失了957 bp,其余序列相同。通过重新设计两对引物进行扩增,进一步确认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及寄主种群均存在两种片段。Arsenophonus特异的 23S rDNA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Arsenophonus存在于所有检测的褐飞虱种群中,但不存在于水稻寄主中。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褐飞虱室内寄主种群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含量不同,其中TN1种群明显高于Mudgo种群和ASD7种群。此为水稻褐飞虱体内存在Arsenophonus属共生细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7.
88.
四种挺水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污水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气候室水培系统以人工污水培养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花皇冠(Echinodorus berteroi)、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4种挺水植物,比较它们的根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根长、根寿命、根孔隙度、根径向泌氧量(ROL)、光合作用等生理生态特性及对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ROL与根孔隙度、光合速率、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TP的去除与光合速率、COD的去除与ROL显著正相关; TN的去除与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根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根茎比)显著负相关(P<0.05)。慈姑和花皇冠拥有庞大生物量和发达的根系,根孔隙度、ROL和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较高,在水培系统中的污水净化效果接近甚至优于菖蒲和芦苇,是构建人工湿地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89.
中华青荚叶的一个新环烯醚萜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山茱萸科中华青荚叶(Helwingia chinensis)的乙酸乙酯部份分离得到一个新环烯醚萜和三个已知环烯醚萜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10-O-trans—cinnamoyl。leoside(1),10-hydroxyoleoside 11-methylester(2),jasminoside(3)and 10-hydroxyoleumpein(4)。  相似文献   
90.
为了分析汉族人群一氧化氮合酶基因NOS3 A-922G、NOS3 T-786C 与NOS3 G894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等位基因及其组合分布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选取无亲缘关系的高血压病人192例(男97例,女95例)以及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122例(男76例,女46例)为对照组,提取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NOS3 A-922G、NOS3 T-786C 与NOS3 G894T 3个位点的基因型。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NOS3 G894T、NOS3A-922G及NOS3 T-786C各等位基因型及其基因单倍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别分层研究:无论男亚组还是女亚组均未发现NOS3 A-922G、NOS3 T-786C 与NOS3 G894T各个位点SNP与高血压病有相关性。等位基因组合分布研究发现NOS3 G894G +A-922G+T-786T组合基因型总体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 4.5944)。男、女性别分层研究:男亚组上述3个位点SNP的各个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亚组中携带NOS3 G894G+A-922G+T-786C 的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8.502)。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NOS3A–922 G、NOS3 T-786C 与NOS3 G894T SNP与高血压病无明确的相关性,且无性别差异。组合分布研究发现,NOS3 G894G+A-922G+T-786C 的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女性亚组较健康女性亚组明显减低,提示携带该组合基因型女性人群可能不易患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