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1 毫秒
21.
Male traits that correlate with fertilization success include testis size and structure, ejaculate size, 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sperm motility. Two hypotheses potentially explain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se traits: sperm competition and sperm limitation. We examined variation in six traits associated with fertilization success in three closely‐related species of bitterling fish; the European bitterling (Rhodeus amarus), the Chinese rose bitterling (Rhodeus ocellatus), and the Chinese bitterling (Rhodeus sinensis).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study species have evolved different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Rhodeus amarus displayed the most developed reproductive apparatus with a number of traits associated with both high levels of sperm production and fertilization efficiency. Rhodeus ocellatus and R. sinensis appear to have more comparable sperm allocation strategies, although relative testis size and spermatozoa head : tail ratio were greater in R. sinensis, suggesting that sperm competition risk may be higher in this species. All three species possessed an unusually well developed sperm duct with evidence of mucin production, which greatly extends the longevity of sperm and, consequently, the period over which fertilization can occur. We discuss these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ces in the mating systems of the species examined, and rel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to difference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lustering of fertilizations. © 2011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1, 103 , 622–632.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新生儿病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整合子的携带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5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以肠杆菌科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0.7%,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唑林、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菌株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56株大肠埃希菌分为45种基因型.结论 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新生儿病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并与其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23.
Six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an enriched library technique in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1864),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marine fish in China. They showed PIC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ranging from 0.064 to 0.885 (average of 0.580) and allele numbers ranging from two to 13 (average of 7.5), which were useful for the studies on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selective breeding of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相似文献   
24.
MONOCULM 1(MOC1)基因在植物腋分生组织和腋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分蘖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T-PCR、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获得MOC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Sc MOC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的c DNA序列包含一个长度为129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含有GRAS保守结构域的非分泌蛋白,其分子量为45.43 k D,理化等电点p I为6.98。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c MOC1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水稻(Oryza sativa L.)等禾本科植物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高粱、小米草(Setaria italica(L.)P.Beauv.)、玉米(Zea mays L.)等禾本科植物MOC1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中的序列变异分析发现,30个克隆得到的序列中共有46个SNP位点和29处In Del位点,其中1个位点发生的单个碱基缺失和另一个位点的4个碱基插入是造成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中性检测表明,Sc MOC1在ROC22中遵循中性进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分蘖期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分蘖芽、叶鞘、生长点)、茎尖生长点和不同发育阶段腋芽(幼嫩腋芽、半大腋芽、较大腋芽、成熟休眠腋芽)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c MOC1在分蘖期的ROC22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生命活跃的茎尖生长点处表达量最高;在腋芽形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总体呈现出"升-降-升-降"的趋势,说明Sc MOC1基因可能在甘蔗腋芽形成发育阶段中发挥作用。以上研究可推测Sc MOC1在甘蔗的分蘖性状调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Sc MOC1的功能研究及其在甘蔗产量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絮凝酵母SPSC01连续培养最适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法对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中絮凝酵母SPSC01的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因素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综合调优,获得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温度30℃;通气量0714vvm;培养基组成为:双酶法制备的玉米糖化液,糖浓度为220g/L,添加4 mL/L玉米浆和3g/L(NH4)2HPO4;稀释速率控制为0.02h-1。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絮凝酵母的连续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细胞密度达到了20g(d.w)/L以上。  相似文献   
26.
利用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金标电镜、Southern blot从DNA水平,蛋白水平分析干扰素诱导后Mx-Cre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Cre重组酶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活性,在对Mx-Cre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整合有cre基因进行确定后,通过干扰素诱导Mx-Cre转基因小鼠表达Cre重组酶,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肝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Cre重组酶的表达,并在超微水平进一步证实,将含表达的Cre重组酶的肝细胞核抽提液加入到带有loxP位点的DNA中进行重组,分析证明Mx-Cre转基因小鼠表达的Cre重组酶具有重组活性,从而建立了体外检测Mx-Cre转基因re重组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校园植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统计了39个中国高校校园的完整植物名录,并对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研究各区域内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和区域间植物组成的相似性。此外,我们还选取了两个常见行道树分布的科——樟科(Laur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分析它们在不同纬度校园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我国南方地区校园植物的多样性较高,但各区域间较为相似,相似性系数在0.675~0.721;北方地区的校园植物虽然丰富度较低,但各区域间的差异较大,相似性系数在0.417~0.609。与东、西部地区相比,同纬度中部地区的校园植物特异性较低。樟科植物的丰富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减,杨柳科植物的种丰富度从南向北依次递增。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形成。这些信息有助于各地校园合理配置植物,并将为各地区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甘蔗非生物胁迫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对于我国食糖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正不断减少,呈现出向高海拔、土壤贫瘠等生产条件差的地方转移的趋势,因此遭受的逆境胁迫程度日益加深,严重影响了甘蔗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如何解决逆境胁迫下甘蔗的产量问题是目前生产上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培育高抗逆品种,为了给甘蔗抗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本文对甘蔗的各种逆境,如低温、干旱、高盐、重金属等伤害与抗逆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及甘蔗抗逆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系统地了解甘蔗逆境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甘蔗抗逆育种需要开展的关键工作,以期为甘蔗抗逆相关研究方向的设定、抗性机理和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9.
从广义上来说,疫苗也是一种药物。由于疫苗是接种到成千上万的健康人群用来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因此对其安全性的要求要比传统药物更高。保证上市疫苗的安全性可以增强广大民众对疫苗的信心,提高疫苗接种的接受度和普及度,进而实现巨大的社会医疗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疫苗年使用量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但是受制于数据来源匮乏、研究方法缺失等客观因素,我国关于上市疫苗安全性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分析研究明显滞后与不足。本文,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时下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热门的数据标准化与整合工具不良反应本体OAE及其在疫苗不良反应研究中的进展情况,并探讨将其引入到我国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的可行性,这将为未来我国上市疫苗安全监督体制的完善及后续科研分析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0.
在云南省西南边境9县市捕获伊蚊属雌性成蚊16种19367只,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病毒.从185批6491只白纹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50批1605只剌扰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23批772只窄翅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4批103只阿萨姆伊蚊中分离到病毒1株.其它12种共10396只伊蚊的病毒分离物为阴性.分离到的7株病毒经免疫荧光、酶免疫、血凝抑制和中和试验鉴定,均为乙型脑炎病毒(JE virus).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的优势蚊种.分析认为白纹伊蚊在当地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刺扰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萨姆伊蚊亦可参与该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