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38篇
  8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通过典型病例回顾探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合并肺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报告3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病例。3例病例均行痰镜检、培养、抗原检测、胸部CT或者坏死组织病理检查。分离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烟曲霉、黄曲霉和刺孢裸胞壳。结果 3例病例证实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进行以伏立康唑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警惕肺曲霉病的发生。多种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早期诊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2.
河西走廊不同产地‘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河西走廊地区‘赤霞珠’酿酒葡萄核心品质指标,建立‘赤霞珠’酿酒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从张掖、武威、嘉峪关3个酿酒葡萄主产市的代表性果园采集6份‘赤霞珠’葡萄样品进行品质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确定‘赤霞珠’葡萄核心品质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赤霞珠’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赤霞珠’酿酒葡萄品质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性,张掖市国风葡萄酒庄园的‘赤霞珠’葡萄果糖、蔗糖、草酸、柠檬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且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苹果酸含量在各产地中也均保持在最高水平。(2)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糖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固酸比和糖酸比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综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维生素C(Vc)、单宁、果糖和固酸比是‘赤霞珠’葡萄核心品质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赤霞珠’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Y=0.0960×Vc含量+0.1611×单宁含量+0.2771×果糖含量+0.4568×固酸比(各指标含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最佳产地是张掖市,果实Vc、单宁、果糖和固酸比是‘赤霞珠’葡萄的核心品质指标,以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赤霞珠’葡萄品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3.
细胞周期检验点与肿瘤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华 《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11-113,122
DNA损伤反应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并不足以导致肿瘤发生,还需要一些协同突变促进肿瘤的生长或存活,因此,基因组结构不稳定和周期检验点突变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检验点反应缺陷,当肿瘤细胞遭受基因毒药物损伤时,可通过激活周期检验点反应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加强损伤修复,导致耐药表型的产生。因此,寻找特异性的检验点抑制剂来加强化疗药物或辐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
记述了盲蝽科1新种,金毛束盲蝽Pilophorus fulvicomus sp.nov.。报道了中国4新纪录种:印度蚁叶盲蝽Hallodapus indicus(Poppius,1911),九州蚁叶盲蝽Hallodapus kyushuensis M iyamoto,1966,贝克束盲蝽Pilophorus bakeriSchuh,1984和印支宽敖盲蝽Wygomiris indochinensis(Schuh,1984)。提供了新种和新纪录种雄性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 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10.10 g/m2,其次为腐木生(221.90 g/m2),树附生的最低(53.59 g/m2)。林窗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均值为360.47 g/m2,其次为林下(305.51 g/m2),最小为林缘(244.11 g/m2);林窗、林缘和林下间的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沿海拔梯度,林窗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内,林窗对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毛,了解菌毛结构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ICU的医院感染患者的腹腔手术后引流液、痰及呼吸机导管内壁附着物等为材料分离鉴定细菌,制备细菌的电镜标本,通过超微结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的菌毛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新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存在菌毛,菌毛与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粘附有关。结论菌毛粘附是生物被膜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7.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革新,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课堂上通过推崇学科名人,弘扬科学精神;关注社会焦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科前沿,培养创新意识等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相关知识。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借助"微助教"微信公众平台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师生互动的方式,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加强师生交流。依托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开展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能力的转化。总之,学生不仅能够在"微生物学"课堂上牢固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创新思维也得到锻炼,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8.
人工干预后稠油藏内部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复杂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多样性,选取辽河油田不同开发方式内8口采油井,利用佰珞生态(Biolog-ecology,Biolog-ECO)技术解析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代谢最显著,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次之,对胺类和酚类化合物代谢程度最低.微生物群落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趋势为蒸汽吞吐驱(SS)>聚合物驱(PF)>蒸汽驱(SF),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及皮卢均匀度指数(J)的趋势为PF>SS>SF.采样井由水驱(WF)开发转变为PF开发后,微生物群落在油水体系中发生较大变异,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开采方式,表现出较高代谢多样性.SS开发温度梯度范围是46~350℃比SF开发的37~290℃范围更宽泛,意味着微生物可选择适宜的环境生长繁殖,其碳源代谢活性强于其他开采方式.研究表明,SS和PF开发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能力强,其结果为了解复杂稠油藏内部微生物资源和代谢特征以及后续内源激活、功能微生物定向筛培等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河岸带原始林和次生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规律及其对采伐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区域河岸带原始林群落均由11~13个树种组成,其在群落中的地位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阔叶树种优势地位逐步被针叶树种所取代,采伐干扰不仅改变了群落树种丰富度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而且使针叶树种取代阔叶树种的趋势有所增强;河岸带原始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中、低海拔区域相对较高且比较恒定(2.454~2.544),高海拔区域(2.250)下降的分布规律,采伐干扰改变了其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波动型),加大了不同海拔区域群落间的波动性(2.174~2.692);河岸带原始林群落树种沿海拔梯度的变动速率相对较低(1.5~3.5),且群落相似性较高(0.85~0.94),采伐干扰使次生林群落树种沿海拔梯度的变动幅度增大(0.5~6.0),群落相似性下降(0.68~0.91),但次生林群落沿海拔梯度分布仍具有较高连续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双歧啤酒对常见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琼脂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MIC法)测定双歧啤酒及其处理物(加热、不同pH)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同时用某市售啤酒作为对照。结果双歧啤酒及其处理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结论双歧啤酒对常见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抑菌活性强于市售啤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