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9篇
  免费   820篇
  国内免费   1501篇
  1166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523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491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708篇
  2014年   746篇
  2013年   745篇
  2012年   955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Obesity and its associ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diabetes, hepatic steatosis and chronic heart diseases are affecting billions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is no satisfactory drug to treat such disease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alisol A, a major active triterpene isolated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hizoma Alismatis, could significantly attenuate high‐fat‐diet‐induced obesity. Our biochemical detection demonstrated that alisol A remarkably decreased lipid levels, alleviated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high‐fat‐diet‐induced obese mice. We also found that alisol A reduced hepatic steatosis and improved liver function in the obese mice model.In addition, protein expression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alisol A had an active effect on AMPK/ACC/SREBP‐1c pathway. As suggested by the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such bioactivity of alisol A may result from its selective binding to the catalytic region of AMPK.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Alisol A could serve as a promising agent for treatment of obesity and its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63.
64.
65.
魏滨  谷淑燕  李燕  郭斐  阮力 《病毒学报》2001,17(1):29-33
利用非复制痘苗病毒质粒载体pNEOCK11β75及pNEOCK,改造了表达EB病毒主要膜蛋白gp350/22的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VMA,构建了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VMA△CK。该病毒能在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CEF)中正常繁殖,而在人源细胞中不能正常繁殖。在CEF中连续传代至第25代,经PCR证明,该病毒符合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特征。经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斑法证实,VMA△CK可稳定表达gp350/220,且表达水平与VAM无明显差异。VMA△CK经腹腔免疫Balb/C小鼠,4周后能诱生一定水平的抗gp350/220特异性抗体,加强免疫2周后该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这一结果类似于VMA免疫Balb/C小鼠的结果,初免后,VMA△CK且抗痘苗抗体水平明显低于VMA免疫组;加强免疫2周后,两组小鼠的抗痘苗抗体水平趋于一致。上述结果证明,所构建的非复制痘苗病毒不影响目的抗原的表达,也不影响该抗原的免疫原性,但导致病毒毒力下降,而且用该病毒免疫小鼠后小鼠抗痘苗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模拟冷空气温度变化过程给予健康大鼠和高血压大鼠冷刺激,以此探讨冷空气过程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张掖市2011年3月一次典型冷空气过程数据,利用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其温度变化过程。将24只雄性健康大鼠和24只雄性高血压大鼠分别随机分成最低温组(Tmin组)、Tmin对照组、复温组(Tr组)和Tr对照组。将Tmin组和Tr组大鼠放入气候箱中暴露冷空气温度变化过程。在Tmin和Tr时点分别停止Tmin组大鼠和Tr组大鼠冷空气暴露,并采血以测定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四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健康大鼠和高血压大鼠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在降温后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在高血压大鼠和健康大鼠Tmin组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1)。温度恢复后,其在健康组含量仍然高于其对照组(P<0.05),而在高血压大鼠中没有差异(P>0.05)。同Fbg,反应Fbg的纤维蛋白原时间(Fbg-time)在健康大鼠Tmin和Tr组中短于对照组(P<0.01,),而在高血压大鼠中仅在Tmin组短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大鼠血中的Fbg含量和Fbgt明显高于和短于健康大鼠(P<0.01)。结论:①冷空气降温过程能增加机体血中Fbg含量,使凝血功能增强,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②冷空气刺激对健康大鼠凝血功能影响强于高血压大鼠。  相似文献   
67.
Four 5'-substituted fluoro-neplanocin A analogues la-d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nd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SAH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NH2 > SH > F, N3, indicating a hydrogen bonding donor is essential for inhibitory activity.  相似文献   
68.
以克雷伯氏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编码甘油脱氢酶(GDH)的基因dhaD,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上,在E.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利用表达载体pET-28a(+)上的6·His-Tag标记选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具有活性的甘油脱氢酶(GDH),纯化后比酶活达到156U/mg,纯化倍数达4.6倍,回收率为67.4%。并初步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酶反应的最适pH为11.0,在pH7.0~12.0范围内稳定;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稳定范围为25~45℃; 酶动力学参数以甘油为底物的Km为0.54 mmol/L, Vmax为0.49 μmol/(mL·min)。  相似文献   
69.
理解入侵生物的繁殖策略是阐明生物入侵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入侵植物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繁殖特征, 如以两性花为主的性系统、自动自交为主的繁育系统或不依赖传粉媒介的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繁殖以及高生殖投资的资源配置策略等。成功入侵的外来植物通过影响本土的传粉者, 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影响本土植物的有性繁殖, 甚至促使某些本土植物在繁殖对策和表型性状上发生快速转变。目前, 入侵植物繁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多侧重于入侵种的快速演化, 而有关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协同适应研究还较为缺乏。探讨本土植物在外来种入侵压力下的繁殖对策和响应机制, 将丰富人们对物种间竞争、共存及群落构建等机制的深入了解。从繁殖和适应的角度探求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将有助于解析生物入侵的机制及人类干扰下的物种演化规律, 也为预测和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伪叶甲科Lagriidae是鞘翅目的一个小科,全世界已知约2450种。过去有17位外国学者零星地记述了我国该科昆虫22属和124种6变种。1991年以来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该科的分类、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结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本文报道莫伪叶甲属Merklia力和粗伪叶甲属Pachystira二个新属,及两斑莫伪叶甲Merkliabimaculata和凹翅粗伪叶甲Pachystiraimpressipennis二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