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5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在职的40~60岁人群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该人群提供降低健康风险、改变不良行为的健康教育信息.方法:随机抽样632个体检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体重测量、身高测量、胆道B超和空腹血糖、血脂检查.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调查的应答率为88.7%.胆石症患病率为7.55%.在危险因素中性剐、体重指数、血脂和进餐间隔时胆结石的影响较大.结论:胆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和进餐间隔对胆结石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2.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3.
FSH对腔前卵泡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体系的发展,对其影响因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促性腺激素(FSH)在卵泡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方法是以昆明小鼠为模型,机械分离并选择120~140μm的腔前卵泡,以添加10%血清和1%ITS的α-MEM为基础培养,分为正常添加FSH和不添加FSH组,以及在培养的0 d、2 d、4 d、6d、8 d添加FSH(100 mIU/ml)组,探讨腔前卵泡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正常添加组其卵泡的存活率、出腔率、GVBD率和2-cell胚胎率(78.7%、55.0%、35.0%和7.5%)显著高于培养液中未添加FSH的结果(分别为13.7%、8.8%、6.3%和0)(P<0.05);6 d之前添加FSH的培养组腔前卵泡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2~4 d添加FSH可能更利于卵母细胞的成熟,以及E2的产生依赖于FSH的存在。  相似文献   
94.
在对分离于中国贵州省的9株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s)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发现已知最重要的决定病毒神经毒力的位点G-480和U-525并没有发生回复野生型突变;另外一些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如A-2438、A-2795、C-6203和G-7441等均已经发生了回复野生型突变。根据核苷酸序列的不同,从9株Ⅰ型cVDPVs毒株中选取5株病毒感染转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进行神经毒力实验,发现它们的神经毒力都有所升高,其中CHN8184株和CHN8229-1.1株的神经毒力已经十分接近P1/Mahoney株,CHN8229-1.1株、CHN8229-2株和CHN8229-3株神经毒力依次递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它们的全基因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核苷酸的差异,而毒力却相差很多,提示有新的未鉴别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的存在。对这些毒株5′非编码区(5′NCR)的第Ⅴ结构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很稳定。在G-480位点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的情况下,部分毒株的神经毒力已经非常接近P1/Mahoney的水平,提示先前的研究中关于G-480突变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的作用可能被估计过高,G-480位点不是唯一重要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可能多个核苷酸联合突变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要真正全面了解P1/Sabin株的减毒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记述了中国等足目寄生亚目鳃虱科真虾鳃虱亚科1新纪录属,即深海鳃虱属Bathygyge Hansen,1897,该属唯一的种巨深海鳃虱Bathygyge grandis Hansen,1897是真虾下目镰虾的鳃腔寄生物.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6.
根域限制和氮素水平对连翘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慧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07,27(4):1323-1332
在植物生长箱通过溶液培养试验,从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及其荧光参数等方面来探讨不同氮素浓度条件下根域体积对连翘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并采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氮素浓度条件下根域体积对连翘幼苗体内氮素转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氮(LN)处理幼苗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重较高氮(HN)处理的高,根域限制对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重的影响不同,LN处理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重在低根域体积(10cm×10cm×15cm,LR)处理均较高根域体积(20cm×10cm×15cm,HR)处理的低,HN处理的幼苗响应情况有所不同。LN处理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较HN处理的高;LN处理幼苗Pn和气孔导度(Gs)在LR处理较HR处理的高,而HN处理幼苗的Pn和Gs随根域体积变化规律与LN处理相反,LN和HN处理叶绿素含量随根域体积变化规律与Pn相反。LN处理幼苗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和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均较HN处理的高,不同供氮处理下LR处理幼苗的Fv/Fm均较HR处理的高;而ФPSⅡ的变化规律相反。不同供氮处理时,LR处理幼苗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HR处理的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的变化规律相反,LN处理幼苗的qNP较HN处理的高(P〈0.05)。不同供氮处理时,LR处理幼苗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均较HR处理的低,LN处理幼苗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较HN处理的低,幼苗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随氮素浓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LN处理幼苗根系吸收^15N在根系和叶片的分配率均较HN处理的低,而根系吸收^15N在枝和茎的分配率呈相反变化规律。根系吸收氮在叶片和枝的分配率分别为7%~10%和7%~12%,叶片和枝生长需要的氮素主要由其内源N库提供。  相似文献   
97.
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从宫颈癌组织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HPV16)L1全长基因片段,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L1,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IPTG诱导表达出以非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的表达蛋白,该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7%,免疫印迹检测表明,表达蛋白与宫颈癌病人血清出现特异性反应。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L1,并且在原核细胞中得到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1蛋白的免疫学活性及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建东  国占宝  李继莲  罗其花  吴杰 《昆虫知识》2007,44(5):698-702,F0004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 L.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果菜传粉昆虫,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bner)是危害明亮熊蜂繁育的主要害虫之一。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危害蜜蜂巢房的大蜡螟Gallerie mellonella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明显不同。印度谷斑螟以饲喂熊蜂的花粉为载体传播进熊蜂繁育室,在熊蜂繁育室内可以连续繁殖,1年发生6~8代,且世代重叠。印度谷斑螟幼虫主要以蜂群内的剩花粉为食,当花粉不足时,就开始取食巢房和蜂蛹,对熊蜂的规模化繁育危害较大,每年的5~8月、11~2月为危害高峰期。印度谷斑螟的发育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卵期为4d,幼虫期为19~23d,蛹期为11d,成虫期为4~20d。成虫羽化后3~4h即可进行交配,雌蛾交配后当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4~10d不等,平均产卵量107.8粒。在熊蜂繁育室消毒期间,食物短缺,印度谷斑螟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各龄幼虫均可发生休眠现象。印度谷斑螟不危害蜜蜂,在蜜蜂巢房中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99.
干旱区尤其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沙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塑造地表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库布齐沙漠南缘的油蒿灌丛地为研究区,开展了植被调查、风沙流观测和表层沉积物粒度采样测试,分析了顺风向植被盖度、风沙流结构与沉积物特征的沿程变化,探讨了风沙-植被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流与植被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使植物生长状况与地表蚀积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顺风向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自上风向裸地过渡到均匀分布的新生油蒿和油蒿灌丛再至斑块状分布的灌丛沙堆,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沿程不断增加且在过渡时其增幅最大,输沙率与沉积物粒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并在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最大处出现最小值。在沙漠边缘剥蚀高原上,起初适量风沙堆积促进油蒿定植与生长,均匀分布的油蒿灌丛进一步促进沙物质堆积,但当堆积厚度超过油蒿耐沙埋深度时发生退化,灌丛出现斑块状分布且风沙流在丘间地处侵蚀。据此,可理解为剥蚀高原风沙区景观异质性是风沙与植被相互协同与抑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
高原鼢鼠 (Eospalax baileyi) 终年营地下生活,感光受洞道限制,但褪黑素 (Melatonin) 分泌水平仍存有季节差异,为探明褪黑素对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雄性高原鼢鼠繁殖期 (5月) 和非繁殖期 (9月) 下丘脑、垂体及睾丸中褪黑素受体1a (Melatonin receptor 1a, MTNR1a) 和褪黑素受体1b (Melatonin receptor 1b, MTNR1b) 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TNR1a和MTNR1b在睾丸中定位,并采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评价。结果发现,高原鼢鼠繁殖期下丘脑和垂体中MTN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繁殖期的相对表达量 (P < 0.05),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 (P > 0.05),但非繁殖期睾丸中MTNR1a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繁殖期除长形精子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a的阳性信号,繁殖期除精原细胞和长形精子细胞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b的阳性信号,且非繁殖期MTNR1a和MTNR1b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MTNR1aMTNR1b基因在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模式,提示了褪黑素在其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