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635篇
  16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e isolated 25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the greater long‐tailed hamster (Tscherskia triton) populations in North China. We developed the amplification condition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producing high‐resolution genetic markers for each locus. We found 10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in 90 individual hamsters from three areas of North China, and the number of alleles in each locus varied from three to 11. These markers are potential tools for studying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印记基因Dlk1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模式,以揭示Dlk1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方法:通过半定量PCR和定量PCR分析Dlk1在小鼠胚胎发育E8.5~E19.5的基因表达模式,并选取Dlk1表达量最高的时期进行胚胎切片原位杂交和组织定量PCR分析。结果:在小鼠胚胎发育E8.5~E15.5时,Dlk1的表达逐渐升高,在E15.5时表达量达到最高;E15.5~E19.5时,Dlk1表达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E15.5切片原位杂交显示,垂体、肺脏、软骨、舌和背侧肌肉组织中Dlk1表达较高,组织定量PCR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原文杂交的结果。结论:Dlk1在小鼠胚胎发育中后期持续表达,并呈现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对胚胎发育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200、400、800、1600mg·L-1)的增加,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薇甘菊挥发油(2500g·hm-2)土壤处理,受试的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出苗时间推迟1~2d.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400mg·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5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抑菌率为28.66%;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率为18.69%.  相似文献   
994.
The genus Alyssum consists of about 195 species native to Europe, Asia and northern Africa. All species were assigned to six sections. Previous molecular phylogeny studies indicate that Alyssum is polyphyletic. However, the divergence time and dispersal of the genus are not well studied. In this study,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enus Alyssum were studied with nrDNA ITS sequences obtained from five sections. The divergence time was estimated by fossil calibration and the biogeography was examined by spread analysis. The phylogeny indicated two main lineages: lineage 1 includes the section of Alyssum, Gamosepalum and Psilonema; lineage 2 includes the section of Odontarrhena, Meniocus and Clypeola.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as not congruent with the previous sectional classifications. The age of Alyssum was dated to the upper Miocene. Molecular data suggest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lyssum in Mediterranean areas and wide-ranging distribution such as North Africa, eastward into Central Asia and immigration into North America. Climatic aridification and arid/semiarid areas established in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could have provided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mig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lyssum.  相似文献   
995.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  相似文献   
996.
盐分、温度及其互作对羊草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马红媛  梁正伟  孔祥军  闫超  陈渊 《生态学报》2008,28(10):4710-4717
羊草是多年生优质牧草,也是中国松嫩平原的优势建群植物。研究了羊草种子在8种浓度(0、50、100、150、200、300、400和500mmol/L)NaCl胁迫及将胁迫解除后在3种变温(16/28℃、5/28℃和5/35℃)条件下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变化。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Cl胁迫解除前后盐浓度、温度及其互作均极显著影响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胁迫解除前,在3种温度下,羊草种子发芽率最高出现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呈下降趋势。5/28℃下,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抑制最小,浓度达到200mmol/L时,仍有25.3%的种子萌发;在5/35℃下,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浓度超过100mmol/L时,种子萌发被完全抑制;16/28℃的处理介于二者之间。胁迫解除后,羊草种子在3种温度下发芽趋势不同。16/28℃下表现为NaCl浓度较大的处理发芽率较高,5/28℃下则呈先上升(0~150mmol/L)后基本保持不变趋势;5/35℃下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盐胁迫下,羊草幼苗在16/28℃变温下生长最好,其次为5/28℃,5/35℃生长最差。盐胁迫解除后,16/28℃和5/28℃下,0~100mmol/LNaCl处理的幼苗根长和苗长随浓度增加而显著上升,大于此浓度变化较小;在5/35℃下,100mmol/LNaCl处理的幼苗根长和苗长最大,而浓度大于100mmol/L时,则随着NaCl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7.
Bifidobacterium lactis V9(B.lactis V9)是一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且遗传稳定的益生茵,工业化生产环境中气体组成关系着益生菌活菌数量,进而影响其益生功效.[目的]研究不同气体环境对B.lactis V9生长及代谢的影响.[方法]在固体MRS培养基、液体MRS培养基及巴氏杀菌脱脂乳接种B.lactis V9,于不同的气体环境中培养.[结果]在固体MRS培养基上,B.lactis V9在混合气体(N2∶H2∶CO2=80∶10∶10)环境中菌落形成较氮气环境(N2∶99.99%)多,在空气环境(N2∶O2≈79∶21)中菌落形成极少.B.lactis V9在MRS液体中培养24 h,混合气体环境下其活菌数(9.11±0.11 log CFU/mL)显著高于空气环境下的活菌数(8.04±0.10 log CFU/mL) (P<0.01),在混合气体环境下B.lactis V9代谢生成的乙酸和乳酸量分别为12.79±0.86 mmol/L和11.99±0.73 mmol/L,显著高于在空气环境中生成量0.65±0.07 mmol/L和2.75±0.57 mmol/L (P<0.01),乙酸/乳酸比值分别为1.06∶1和0.24∶1.B.lactis V9在巴氏杀菌脱脂乳中发酵18h,混合气体环境下pH值(4.48±0.07)显著低于空气环境下的pH值(5.03±0.12) (P<0.01),混合气体环境下其活菌数(9.02±0.15 log CFU/mL)显著高于空气环境下的活菌数(8.53±0.08 log CFU/mL) (P<0.01).混合气体和空气环境下发酵脱脂乳产生的乙酸和乳酸量分别为60.52±2.30 mmol/L、5.17±1.02 mmol/L和16.86±0.34 mmol/L、5.92±0.81 mmol/L,乙酸/乳酸的值分别为11.71∶1和2.85∶1.[结论]在N2∶H2∶CO2=80∶10∶10混合气体环境下有利于B.lactis V9在液体MRS和脱脂乳中生长,其活菌数可以增加0.5-1个数量级.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为B.lactis V9益生菌发酵乳的生产和产品中B.lactis V9活菌培养计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8.
针对集胞藻PCC6803的1927个待定编码基因进行了两侧序列的PCR扩增。4个亚株基因组在sll0267-sll0269区域的PCR扩增产物与Kazusa DNA数据存在差异,以叶绿素合成基因chlH和chlL为例,显示三片段连接PCR产物可有效用于集胞藻6803基因组定向插入失活。  相似文献   
999.
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体内、长度为21~25nt的内源性小RNA,对生物体的转录后基因调控起着关键作用,但一些低丰度的miRNA和组织特异性miRNA往往很难发现。为了系统识别拟南芥基因组中新的非同源miRNA,首先基于已报道的拟南芥miRNA的特征,从全基因组范围中筛选出453条可能的miRNA前体;其次,为了进一步对上述miRNA前体进行筛选,利用人的miRNA前体数据构建了支持向量机模型GenomicSVM,该模型对人测试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和98.1%(30个人miRNA前体和1000个阴性miRNA前体),对拟南芥测试集的正确率为93.6%(78个miRNA前体);最后,利用GenomicSVM预测上述453条miRNA前体序列,得到了37条候选的新的拟南芥miRNA前体,为进一步的miRNA实验发现研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具有多要素、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景观生态学之父、美国哈佛大学Richard TT Forman教授提出道路影响域概念。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域研究是道路影响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道路生态学发展实际,提出两点建议:以生态敏感区域为案例(如吉林省长白山区、内蒙古草原区、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和高原湿地区),深入探索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域研究的学术空白领域;结合生态敏感区域道路建设实际,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道路建设实践,指导生态敏感区域道路建设,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交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