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65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低毒化学杀虫剂氯氟氰菊酯与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混配,通过其对美洲斑潜蝇室内毒力实验,测定共毒系数CTC为161~232,处于明显增效范围内。据此确定最佳配比,配制此增效混剂2%渗透型可湿性粉剂。在北京、山东两地防治美洲斑潜蝇幼虫的田间试验表明药效优良,制剂用量50 g/667m2药后3、7、11天两地区校正防效分别为85.26%~90.76%和86.74%~94.02%,制剂用量25g/667m2两地区相应防效分别为75.28%~85.17%、79.96%~88.68%。该增效混剂防治斑潜蝇速效性和持效性皆佳,成本有所下降,使用可湿粉与乳油相比较,可减少投放入环境的化学品数量,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2.
三峡库区不同水文类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对蓄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三峡水库修建对库区不同水文类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于2015年7月和2016年1月对三峡水库四条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研,分别对周期性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和长期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⑴7月份三峡水库145米低水位时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55头计59种(属),在受蓄水影响河段采集到底栖动物4种共40头,优势种为日本沼虾(占受蓄水影响区域的57.5%); 1月份三峡水库175米蓄水时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23头计69种(属),在受蓄水影响河段采集到16种238头,优势种为锯齿新米虾(占受蓄水影响区域的14.2%)。⑵周期性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长期受蓄水影响支流的非回水区与回水区之间底栖动物密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回水区底栖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回水区(P0.05),底栖动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极显著高于回水区(P0.01)。⑶7月份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共6个,分别是水深、流速、硝态氮、溶解氧、水温和电导率; 1月份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共7个,分别是水温、溶解氧、总磷、流速、深度、电导率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83.
两类植物型沙丘上植物群落的异同及其对沙丘形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康经理  袁瑱  汤京  郝利霞  靳磊 《生态学报》2017,37(23):7920-7927
为探究相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两类植物型沙丘上植物群落的异同点,以及相异点与沙丘形态的关系,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盐碱地上相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和白刺灌丛沙丘分别进行形态学、植物群落学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抛物线形沙丘的水平尺度虽为白刺灌丛沙丘的12-23倍,但两类沙丘上物种数相当,其植物分属12科31属39种和12科30属33种,均以菊科、藜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占70%以上),其中共有植物17种,群落相似度0.66;两类沙丘上的群落建群种不同,优势种的重叠度较低,抛物线形沙丘的不同部位共统计到7个植物群丛,可分为沙生植物群落和喜湿耐盐碱群落,白刺灌丛沙丘上均以白刺为建群种,油蒿、冰草、雾冰藜、沙蓬、狗尾草为主要优势种;沙丘形态造成其不同部位风沙活动及土壤水分、PH值和全盐含量的差异是两类沙丘上植物群落相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4.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与水热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土壤有效氮素养分累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水热驱动效应,以邻近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15 a的刺槐、柠条、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分布比例在4—10月份内的动态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采样期间,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全氮动态变化显著,且各可溶性氮组分中仅硝态氮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土壤硝态氮变化幅度整体为0.13—1.71 g/m~2,占可溶性全氮的5.1%—52.1%,其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可溶性有机氮整体变化幅度为0.29—2.92 g/m~2,占可溶性全氮的30.9%—85.3%,在4月份和8月份分别达最小值和最大值;铵态氮动态变化不显著,4—10月份整体变化幅度为0.17—0.74 g/m~2,占6.4%—21.4%,其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可溶性全氮整体变化幅度为1.25—3.52 g/m~2。可溶性氮组分中,各组分所占比例为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并且可溶性有机氮与硝态氮所占比例动态变化趋势相反。刺槐、柠条林和荒草地0—30 cm土壤硝态氮平均约为耕地的3.42倍、2.54倍和1.26倍,铵态氮平均为耕地的1.71倍、1.37倍和1.30倍,可溶性有机氮约为1.64倍、1.31倍和1.23倍。可溶性氮组分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硝态氮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可溶性全氮则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综上所述,人工林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增加氮的有效性,同时除铵态氮外,土壤可溶性氮组分随季节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5.
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胡田田  康绍忠 《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在论述植物补偿效应存在类型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详细评述了植物抗旱性中根系形态结构功能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补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植物抗旱作用中补偿生长的可能生理学机制作了探讨。同时,对补偿效应在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6.
土壤水分对土壤产生气态氮的厌氧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态氮[一氧化氮(NO)、氧化亚氮(N2O)和氮气(N2)]的释放是土壤氮损失的一种重要途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气态氮损失的主要微生物过程,但是异养硝化作用、共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对土壤气态氮损失的贡献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5N标记和配对法,结合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来量化厌氧条件下各种...  相似文献   
187.
干旱胁迫下AMF对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珊珊  康洪梅  杨文忠  向振勇 《生态学报》2016,36(21):6850-6862
采用盆栽试验与称重控水法,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91.68%、82.85%、60.00%、41.86%和21.28%,并在这6个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条件下,分别设添加苯菌灵(杀真菌剂)(低AMF)和不添加苯菌灵(高AMF)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AMF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揭示云南蓝果树濒危的微生物学机制,为云南蓝果树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添加苯菌灵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AMF侵染率,说明试验中AMF处理的实生苗在生长和光合特征上的差异是苯菌灵处理下侵染率下降导致的;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云南蓝果树幼苗的根部AMF侵染率显著降低、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和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参数都发生显著变化;高AMF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分充足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云南蓝果树幼苗的大部分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而对重度胁迫下的云南蓝果树幼苗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重度干旱胁迫对其影响大于AMF的影响;另外,整合了可塑性指数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两种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云南蓝果树幼苗基本上无法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但是高AMF处理可使云南蓝果树幼苗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更强的抗旱性。实验结果为云南蓝果树的科学保育及种苗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8.
酿酒葡萄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2004~2005年我国北方6省酿酒葡萄主要产区葡萄取样和宁夏芦花台园艺场田间试验葡萄化验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酿酒葡萄主要品质因子总糖、糖酸比pH、单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每个地区酿酒葡萄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2004~2005年贺兰山东麓的御马、玉泉营、广夏三基地、贺东在庄园;河西走廊的高台、武威;新疆石河子酿酒葡萄品质优良,渤海湾的烟台、蓬莱、昌藜等地酿酒葡萄品质表现一般。酿酒葡萄综合品质主要受果实着色期、全生育期和7~8月的降水量和水热系数的影响,其中降水量起主导作用。果实着色期气温日较差和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对酿酒葡萄综合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果实着色期的最低气温。采样地区的光照、温度等气象条件基本适宜酿酒葡萄品质形成,对优质酿酒葡萄形成没有大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9.
【目的】为探明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馆藏标本比对明确陕西省1个新记录属和4种新记录植物。【结果】确定陕西省维管植物小二仙草科1个新记录属——小二仙草属(Gonocarpus Thunberg)及其新记录种小二仙草(Gonocarpus micranthus Thunberg);此外还发现3种新记录植物,分别是荚蒾科(Viburnaceae)的蓝黑果荚蒾(Viburnum atrocyaneum C. B. Clarke)、菊科(Asteraceae)的小花金挖耳(Carpesium minus Hemsley)、卫矛科(Celastraceae)的垂丝卫矛(Euonymus oxyphyllus Miquel)。【结论】此次报道对完善陕西维管植物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WUK)。  相似文献   
190.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的种子萌发生理机制,该文从种胚形态上对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的时期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种胚形态可将种子萌发过程细分为8个时期,即种胚未萌动时期(S1期)、心形胚时期(S2期)、种胚膨大时期(S3期)、胚根未突破种皮时期(S4期)、子叶柄伸长和胚根突破种皮时期(S5期)、下胚轴突破种皮时期(S6期)、上胚轴伸长时期(S7期)、胚根伸长时期(S8期)。(2)不同萌发时期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均明显高于β-淀粉酶。(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S5期最高,S1期最低;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种子萌发进程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先下降后升高。(4)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整体呈下降趋势; 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茉莉酸(JA)、油菜素内酯(BRs)随种子萌发进程整体呈上升趋势; 细胞分裂素类(CTKs)含量无显著变化; IAA/ABA和GA3/ABA随种子萌发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CTKs/ABA则不断升高。(5)ABA、IAA、GA3含量与胚率呈负相关,而ACC、JA、BRs、POD、CAT、β-淀粉酶活性与胚率呈正相关。综上认为,七叶一枝花在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各不相同,其中α-淀粉酶活性、POD活性可能与种胚胚根伸长有关,GA3可能影响种胚形成,而ABA则可能抑制种胚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