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02篇
  免费   3069篇
  国内免费   2467篇
  39538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419篇
  2022年   814篇
  2021年   1331篇
  2020年   964篇
  2019年   1185篇
  2018年   1161篇
  2017年   798篇
  2016年   1195篇
  2015年   2026篇
  2014年   2253篇
  2013年   2498篇
  2012年   3047篇
  2011年   2837篇
  2010年   1694篇
  2009年   1505篇
  2008年   1834篇
  2007年   1646篇
  2006年   1506篇
  2005年   1239篇
  2004年   1158篇
  2003年   987篇
  2002年   893篇
  2001年   719篇
  2000年   657篇
  1999年   587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320篇
  1991年   295篇
  1990年   246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192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46篇
  1985年   151篇
  1984年   142篇
  1983年   103篇
  1982年   90篇
  1980年   59篇
  1979年   75篇
  1978年   69篇
  1977年   58篇
  1976年   67篇
  1975年   63篇
  1974年   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Mating behavior of the Hog-badger (Arctonyx collaris) was recorded on 463 videos (totally 8053 s) taken with auto-trigger cameras between March 13 and May 13, 2017 in Jiangxi Wuyishan. Males followed and guarded the females for several hours before mating. One mounting behavior, and three mating behaviors were observed from 01:55 to 08:49 on April 18. The durations of mating behaviors lasted for 731s, 1690s and 1494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found: 1) mating behavior was controlled by the female, including obvious sexual solicitations; 2) females can mate more than one time within one estrous cycle; 3) quickly and repeatedly pumping and inserting behavior was observed in male during mating.  相似文献   
972.
973.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麟  祝萍  曹巍 《生态学报》2021,41(3):1178-1188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关关系的时空动态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利益最大化,是兼顾生态保护、粮食安全、改善民生等多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域粮食供给与地块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功能变化,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关键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约76%工程县域的粮食供给增加,约46%和49%工程县域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的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呈提升态势,而风蚀区仅约2%工程县域的地块防风固沙功能明显提升。(2)1897个工程县域中,约24%县域粮食供给与地块水源涵养、约18%县域粮食供给与地块土壤保持之间呈显著地空间协同关系,风蚀区约38%县域粮食供给与地块防风固沙之间呈显著地空间权衡关系。(3)31%工程县域表现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其中双重服务供给县域占43%,三重服务供给县域占53%,四重服务供给县域占4%。(4)近16年,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导致粮食供给与调节服务之间呈现权衡与协同相互转换、权衡或协同程度变化等差异的空间相关关系,反映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联合权衡与协同在未来工程生态效应评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74.
975.
【背景】粮食在生长和收储期极易受到病原真菌或产毒真菌的污染,造成严重的损失。众多实践证明木霉属(Trichoderma)可以有效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目的】鉴定和筛选能有效抑制粮食常见危害真菌的木霉生防菌株,开发生防菌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法】从粮食上分离筛选出35株木霉,通过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观察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利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粮食常见危害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结果】35株木霉分属于8个种,分别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afroharzianum)、类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oides)、 Trichoderma amoenum、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Trichoderma obovatum、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东方木霉(Trichodermaorientale)和深绿木霉(Trichodermaatroviride)。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8种木霉对于粮食上分离到的10种危害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非洲哈茨木霉(T.afroharzi...  相似文献   
976.
我国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在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影响和干预下,该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的增高,脆弱性发展趋势的加快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出的脆弱性特征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基于长江三角洲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的数据基础,及国内外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长江三角洲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发现该区域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土壤污染、城区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地面沉降等。通过剖析长江三角洲4类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的现状、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该区域4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修复技术类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生态方法)、基本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同时评估了不同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旨在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参照标准评估该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潜力,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修复提供方案及理论参考。长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977.
周景钢  李林  魏识广 《生态学报》2024,44(2):699-711
群落特征可能取决于物种在功能实体功能特征的独特组合(FE)中的分布。了解这些分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丰富,根据物种的多度来区分常见种(每hm2超过一个个体)和偶见种(每hm2少于一个个体)。基于功能实体,分别计算功能实体数量、功能冗余度、功能脆弱度和功能过度冗余度来描述每个样方中常见种和偶见种的功能多样性。采用Wilcoxon检验检测常见种和偶见种功能性状的差异,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常见种和偶见种的功能多样性与物种数量的关系,采用冗余分析(RDA)影响常见种和偶见种的功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功能性状在常见种和偶见种间差异显著。(2)群落中数量较低的偶见种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功能实体数量。功能实体数量、功能冗余度与常见种和偶见种数量显著正相关,功能过度冗余度与偶见种数量显著正相关,功能脆弱度与常见种和偶见种的物种数量呈显著负相关。(3)海拔是影响常见种功能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形因子,凹凸度是影响偶见种功能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形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常见种功能多样性最关键的土壤因子,速效钾是影响偶见种功能多样性最关键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物种丰富的热带森林具有较高的功能冗余,但其提供的保险效应不能抵消生态系统的功能脆弱性。减少具有独特功能实体和偶见种的损失是避免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失的有效和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8.
围封是修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措施之一,科学与优化围封方式是目前草地资源管理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内蒙古围栏封育10年和未围封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围封和未围封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旨在为荒漠草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围封10年显著提高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2)围封10年对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围封均低于未围封样地;(3)围封10年对优势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与未围封相比围封后糙隐子草的分布格局变得单一,短花针茅分布格局变得多样。总体看来,围封10年后,荒漠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物种优势度和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反映出围封后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策略,围封方式应根据立地条件,科学制定围封年限以达到较好的生态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79.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associated death, with a global 5‐year survival rate <20%. Early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remain major challenges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he stemness property of cancer cells has been sugges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cancer plasticity, metastasis and drug‐resistance, and i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drug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BMI1 and MCL1 play crucial roles of cancer stemness including invasion, chemo‐resistance and tumour initiation. JNK signalling 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oncogenic pathway or genotoxicity to cancer stemness. The activation of JNK, either by mutant EGFR or chemotherapy agent, stabilized BMI1 and MCL1 proteins through suppressing the expression of E3‐ubiquitin ligase HUWE1. In lung cancer patient samples, high level of BMI1 is correlated with poor survival, and the expression of BMI1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CL1. A novel small‐molecule, BI‐44, was developed, which effectively suppressed BMI1/MCL1 expressions and inhibited tumour formation and progression in preclinical models. Targeting cancer stemness mediated by BMI1/MCL1 with BI‐44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NSCL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80.
通过树脂吸附、离子交换、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以及紫外、质谱等分离、纯化和鉴别的方法,从哈茨木霉T2-16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种对豆科作物生长具促进作用的肽类物质。用该肽类物质对豇豆土著根瘤菌进行处理后,用AFLP技术研究了该物质对供试根瘤菌遗传稳定性和在土壤中竞争结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代次数和培养温度(28℃~36℃范围)对供试根瘤菌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其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经木霉肽类代谢产物处理后,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得到提高,为对照根瘤菌的1.5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