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8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404篇
  60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张云路  李雄  田野 《生态学报》2018,38(1):65-72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功能空间格局与不断变化的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理性的研究实践中运用前景广阔。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通过对于研究区域中"源"景观的划分,设定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值,构建基于"源"动态特征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得出阻力面。并进一步通过寻找阻力面突变点来确定分区阈值,最终确定通辽市域尺度生态功能的5大分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与指引。研究将市域生态要素在城市化下的动态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科学的分区策略,为市域生态空间的优化及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以鼻咽癌细胞株CNE2为放射敏感性的研究对象,经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及不同时间培养后分别提取总蛋白,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检测其拉曼光谱。统计分析表明:被测样品的拉曼光谱中观察到一些可以归属于蛋白质物质的较为明显的基团频率振动峰;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总蛋白质的平均拉曼光谱与对照组谱形基本一致,但与对照组间的光谱存在着对应峰信号强度的不同。实验提示:照射后谱峰强度的增大或减小,提示着相关物质含量有所改变。分析照射后癌细胞总蛋白拉曼光谱的变化情况,结合数学统计方法,以探寻放射敏感性的特征拉曼标志,可以作为研究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3.
环境因素对薇甘菊开花结实影响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1—2002年度在广东东莞市选取不同的自然小生境,研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和生境郁闭度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开花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较高,花数较多,花期较长,结实率较高,种子千粒重较大;但土壤肥力过高,虽然种子千粒重大,花期长,但花数少,结实率低。在开阔的生境中,薇甘菊花数多,花期长;在林荫处花期短,花数少,但种子千粒重反而有所升高;植株在郁闭度为10%-20%的生境中结实率最高,高于20%或低于10%结实率均有所降低,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均不利于结实。土壤湿度虽然对种子千粒重无明显影响,但对薇甘菊花数、花期和结实率的影响显著,土壤湿度大,花数多,结实率高,花期长。在自然生境中,三种因素的影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54.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刚  黎洁  覃盈盈  胡宝清  刘熊  张忠华 《生态学报》2018,38(9):3022-3034
以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度级和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分析和7种聚集强度指数等方法对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旨在阐明红树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潜在的驱动机制,为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木榄和秋茄种群更新良好,桐花树更新受到一定阻力,种群相对稳定,白骨壤种群更新不良,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4种红树植物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和生命期望一般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白骨壤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Ⅰ型,其种群个体均能达到其平均生理寿命,木榄和秋茄种群属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死亡率,而桐花树种群介于DeeveyⅠ型和DeeveyⅡ型之间,其幼龄期死亡率偏高,中龄期后死亡率逐渐接近;时间序列分析同样表明,白骨壤未来种群数量将明显降低,种群逐步衰退,桐花树未来种群数量将表现为稳中有降,而木榄和秋茄未来种群数量将趋于增加。4种红树植物不同龄级种群多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往往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趋于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北仑河口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与群落所处演替阶段息息相关,先锋植物白骨壤种群处于较快衰退阶段,演替前中期的桐花树种群稳中有降,而演替中后期的秋茄和木榄种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本次调查的红树林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白骨壤和白骨壤+桐花树群丛将逐步演替为以木榄为优势种的群丛。此外,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条件、种内和种间竞争、虫害等多种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55.
"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会议是由国内外华人生态学家联合发起、为加强现代生态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热点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总结了2009年6月27~29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国际会议的全部二十五场报告,围绕"宏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会议主题,分别从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根际和土壤生态学、分子和行为生态学以及农业生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分类总结.全部报告可归纳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两个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在人类-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探索.对该会议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6.
Expression of a California bay laurel (Umbellularia californica) 12:0-acyl-carrier protein thioesterase, bay thioesterase (BTE), in developing seed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oils containing up to 50% laurate. In these BTE oils, laurate is found almost exclusively at the sn-1 and sn-3 positions of the triacylglycerols (T.A. Voelker, T.R. Hayes, A.C. Cranmer, H.M. Davies [1996] Plant J 9: 229–241). Coexpression of a coconut (Cocos nucifera) 12:0-coenzyme A-preferring lysophosphatitic acid acyltransferase (D.S. Knutzon, K.D. Lardizabal, J.S. Nelsen, J.L. Bleibaum, H.M. Davies, J.G. Metz [1995] Plant Physiol 109: 999–1006) in BTE oilseed rape seeds facilitates efficient laurate deposition at the sn-2 position, resulting in the acccumulation of trilaur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conut protein into BTE oilseed rape lines with laurate above 50 mol % further increases total laurate levels.  相似文献   
57.
泛素化修饰与植物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暴露在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环境中,病虫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依赖于对植物抗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质泛素化广泛地参与植物防御调节。蛋白质泛素化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在植物中,泛素化修饰在多种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作用,如激素、光、糖应答,发育调节和病原菌防御信号途径等。综述了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在植物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8.
Successful growth of a tree is the result of combined effects of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affect changes in forest structure and dynamics under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initial siz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neighborhood competition, and site condition on tree growth, based on a 3‐year monitoring of tree growth rate in a permanent plot (120 × 80 m) of montane Fagus engleriana–Cyclobalanopsis multiervis mixed forest on Mt. Shennongjia, China. We measured DBH increments every 6 months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4 by field‐made dendrometers and calculated the mean annual growth rate over the 3 years for each individual tree. We also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twelve soil properties and five topographic variables for 384 grids of 5 × 5 m. We defined two distance‐dependent neighborhood competition indice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ations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trees and tested f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 among functional groups. On average, trees in this mixed montane forest grew 0.07 cm year?1 in DBH. Deciduous, canopy, and early‐successional species grew faster than evergreen, small‐statured, and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respectively. Growth rates increased with initial DBH, bu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neighborhood competition and site condition for overall trees.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trees did not influence the neighborhood competition. Different factors were found to influence tree growth rate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Initial DBH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all tree groups; neighborhood competition within 5 m radius decreased growth rates of evergreen trees; and site condition tended to be more related to growth rates of fast‐growing trees (deciduous, canopy, pioneer, and early‐successional species) than the slow‐growing trees (evergreen, understory, and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相似文献   
59.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田金平  臧娜  许杨  陈吕军 《生态学报》2018,38(19):7082-709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已成为中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国家级经开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为推进国家级经开区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加强对国家级经开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引导,通过建立绿色发展指数方法,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绿色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研究运用多准则排序方法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数。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加权后得到绿色发展指数。以2007年52家国家级经开区各项指标(基于不变价格的平均值)为参照,分析了2007—2012年52家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指数的动态变化,采用动态气泡图直观地表征年际间经开区绩效的横向和纵向变化。比较了东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其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进而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绿色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蓖麻的可溶性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和线虫的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为脂肪酸去饱和酶序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蓖麻RCD△9脂肪酸去饱和酶和线虫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32a+-R9,pET32a+- F1,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CR和测序鉴定,证实两个重组质粒含有目的基因片段;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两种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不同;Anthepro软件对蛋白跨膜结构的分析,验证蓖麻△9脂肪酸去饱和酶和线虫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在结构上的不同。结论:蓖麻的RCD脂肪酸去饱和酶和线虫的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都得到了表达,但线虫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表达量偏低;这可能与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是一类跨膜蛋白的性质直接相关。因此,对于线虫fat-1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基于蛋白纯化的结构分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