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148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任昱  卢琦  吴波  李永华  辛智鸣  姚斌 《生态学报》2014,34(21):6101-6106
以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物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人工模拟增雨处理下的白刺叶片气孔密度及形态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荒漠植物固有特征决定了白刺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上表皮,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密度对增雨响应差异不显著(P0.05)。增雨处理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密度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雨季节,50%处理下叶片气孔密度高于100%处理;不同增雨季节,气孔密度对生长季后期增雨响应更明显。白刺叶表皮气孔分布遵循"一细胞间隔(one cell spacing rule)"法则。增雨后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长度、宽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孔形态特征对100%处理的响应较50%处理更为明显,且生长季后期增雨对叶片气孔形态特征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2.
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海庆  袁兴中  刘红  张跃伟  周上博 《生态学报》2015,35(10):3148-3156
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群落结构特点与河流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述了物理因子(底质、温度、水深、水流、洪水干扰等)、化学因子(溶氧量、p H值、磷、氮等)、生物因子(水生植物、竞争和捕食)、人为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和综合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水流、海拔和洪水干扰等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或不足,对这些环境因子的研究应是今后河流生态学领域需要着力推进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和完善环境因子与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保护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高温胁迫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凯炎  杨晓光  任三学  房世波 《生态学报》2015,35(19):6355-6361
冬小麦灌浆期高温是制约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频繁的极端温度事件可能引起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大幅波动。为了明确冬小麦灌浆期异常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在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自然大田条件下,采用自由空气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开展了冬小麦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处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胁迫致使冬小麦灌浆速率下降及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从而使粒重降低,在消除了影响粒重的其它因素的作用后,短期高温处理期间的午间平均冠层气温与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威胁程度由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结合了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综合作用的高温有效度时被证明是一个能全面反映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影响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34.
太行山南麓山区栓皮栎-扁担杆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策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孙守家  孟平  张劲松  贾长荣  任迎丰 《生态学报》2014,34(21):6317-6325
分析了太行山南麓低丘山区降水、泉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栓皮栎、扁担杆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结合Iso Source模型确定了栓皮栎和扁担杆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差异,并对栓皮栎和扁担杆水分利用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栓皮栎和扁担杆枝条水的δ18O和δD值差别明显。雨季中栓皮栎和扁担杆水分来源较浅,以0—20 cm土壤水分为主,但旱季中栓皮栎和扁担杆水分主要来源均比雨季明显加深,其中栓皮栎主要利用40—60 cm土壤水分,扁担杆则主要利用20—40 cm土壤水分。此外,旱季后期栓皮栎还利用部分泉水,其比例达到了19.6%。二者水分来源的不同,使得栓皮栎与扁担杆在旱季期间能避开用水冲突。旱季中生长在生态系统上层的栓皮栎中午部分气孔关闭,蒸腾速率下降,生长在生态系统下层的扁担杆日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则分别比栓皮栎下降了46.94%和30.58%。栓皮栎和扁担杆分别采取了深水源及部分气孔关闭和浅水源及低蒸腾耗散的水分利用策略来利用旱季中有限的水分,因而其组成的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强地适合太行山南麓脆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
环境因子对太白山高山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学敏  杨改河  朱雅  王小立  王得祥 《生态学报》2014,34(23):6993-7003
高山植被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被类型,了解其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该类型植被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太白山高山植被和环境因子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数据,采用CCA排序法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偏CCA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GLM回归模型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3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31.7%,其中海拔、坡度、土壤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坡向、岩石盖度、p H值、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对物种组成的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但其作用强度依次减小。GLM拟合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存在4种显著(P0.05)关系,即物种丰富度沿海拔和土壤厚度梯度单调递增,沿坡度和土壤全氮含量梯度单调递减,沿坡向、土壤p H值、碱解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梯度呈单峰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呈倒单峰关系。在这些显著的环境因子中,海拔、土壤碱解氮含量,p H值、有机质含量和坡向解释的物种丰富度变异量最大。  相似文献   
36.
王欣禹  周勇  任安芝  高玉葆 《生态学报》2014,34(23):6789-6796
以感染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羊草为实验材料,通过体外纯培养条件下的内生真菌、感染内生真菌的离体叶片和在体叶片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实验,以探讨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羊草在抗病性方面的贡献。结果表明:体外纯培养条件下,分离自羊草的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对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这3种病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56.22%,46.93%和45.15%,且内生真菌培养滤液可以有效抑制这3种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平均萌发率分别为30.4%,15.7%和16.4%;宿主植物叶片在离体条件下,内生真菌感染可以有效降低羊草叶片受C.lunata和C.sp.侵染后的病斑数或病斑长度,但对B.sorokiniana不起作用,甚至提高了叶片的病斑数及病斑长度,而离体叶片提取液对不同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体条件下,内生真菌均可以通过降低叶片病斑数来增强羊草植株对这3种病原菌的抗性。由此看来,内生真菌E.bromicola对宿主植物羊草在抗病原菌侵染方面有一定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37.
贵州半夏块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贵州省半夏块茎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开发有效的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柯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从贵州3个半夏产地患病样品中分离出12株病原细菌和5株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2株病原细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ZJ、Z3病原真菌为尖孢镰刀菌,D3、D5、H1为茄病镰刀菌。【结论】贵州省半夏块茎腐烂病的病原菌有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38.
水分与氮素作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生产力的共同限制性因子在退化草原的生态快速修复过程中备受关注。以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围封模拟放牧利用实验,同时添加氮素和水分。通过分析历史放牧强度与年份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添加氮素和水分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作用,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草原生产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荒漠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降雨量与放牧强度决定着短花针茅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氮素和水分添加可分别提升11%-29%和12%-3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对氮素与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多年生丛生禾草对氮素和水分添加响应最敏感。氮素与水分添加可显著提高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但与自然降水量相关。氮素添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在正常降雨和稍旱年份作用显著,而水分添加在干旱年份作用显著。在正常降雨年份,以半灌木植物为优势种的轻度放牧背景以添加水分对提升生产力最宜,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和半灌木为共优种的中度放牧背景和以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的重度放牧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在干旱年份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均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我们的结果表明了养分与资源的改善有利于退化短花针茅草原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39.
优化肥料结构促进稻田土壤生态良性循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5 ̄1992年在福州、莆田两地,2次进行8年16个稻作年次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分别与红萍、绿肥、厩肥、稻草配合施用,对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碳氮平衡、微生物区系、酶活性、供肥能力等生态良性循环有积极的影响;稻谷平均每公顷年产量比等氮量尿素为对照的,增产分别为10.7%、11.4%、9.6%、6.5%。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0.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第一性生产物质量与价值量测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晶  孙根年  任志远 《生态学报》2002,22(12):2254-2259
生物圈及陆地植被是人类赖以生息、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原材料等具有直接资源价值的生物产品。因此 ,陆地植被 NPP物质量与价值量的测评研究 ,对于更好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支持下 ,充分考虑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差异 ,利用改进的 NPP模型 ,对陕西段秦巴山地陆地生态系统 NPP物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秦巴山区 8.2× 1 0 6 hm2 的陆地植被每年生产 82 .8× 1 0 6 t生物有机物 ,单位面积 NPP物质量 ,随植被类型和气候带发生有规律变化 ,从植被类型来看 ,天然林和次生林≥人工果树≥次生灌丛≥次生草被 ;从纬度地带性变化来看 ,亚热带≥暖温带≥高山温带 ;从垂直地带性变化来看 ,随山地高度增加先增后减 ,一般在海拔 1 0 0 0~ 1 3 0 0 m达到最大值。为了货币化测评第一性生产的价值量 ,以 NPP物质量为基础 ,将其折算成相当于标准煤的能量值 ,按现行市场价格估测植被第一性生产价值量 ,结果表明 :秦巴山地每年第一性生产合 1 .8× 1 0 1 0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虽然 ,价值量的估计是十分概念化和保守的 ,但仍可发现本区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在大农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NPP的价值量占农业生产总值 3 7.0 5 % ,是林业生产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