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In this work, carbon dots (CDs) with a high quantum yield (22.3%) were easily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pyrolysis of acid fuchsin 6B and hydrogen peroxide at 180°C for 10 h. The resultant CDs possess a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range of 2.6 to 3.2 nm and emit blue fluorescence. Interestingly, the absorption band of metronidazole (MTZ) centered at 318 nm can complementary overlap with the excitation band of the as‐prepared CDs centered at 320 nm, resulting in an inner filter effect (IFE) in high efficiency. In fac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CDs depend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MTZ. Therefore,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MTZ can be established using the CDs‐based sensor via the IFE. The linear rang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0–10 μg mL?1 with the limit of detection as low as 0.257 μg mL?1. This CDs‐based sensor had been applied for the detection of MTZ in honey and MTZ tablets with the recoveries in the range of 98.0% to 105.1% and 95.7% to 106.5%,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as‐prepared CDs have a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as a MTZ 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相似文献   
72.
肠道菌群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宿主的营养吸收、肠道与免疫系统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共生微生物排除肠道病原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同时这些脂肪酸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对维持健康稳定的肠道菌群至关重要。此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宿主防御和免疫中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包括抗癌、抗炎、抗氧化活性,以及降低肠道致病菌的竞争能力等。主要对肠道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衍生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肠道微生物是特殊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衍生物生产菌株潜在的种子及基因库,以扩展功能油脂生产菌株的来源。  相似文献   
73.
微藻生产油脂培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利用微藻开发绿色、清洁的生物能源已成为了研究热点。但是微藻油脂的低合成速率和高成本限制了微藻油脂的大规模生产。为了有效开发利用微藻资源,双阶段及共培养技术被发展并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除了改变培养条件,更为简单的添加生长代谢调节因子的策略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微藻油脂的技术。对各种新发展的微藻培养技术及其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初步展望了微藻产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4.
用RAPD技术对蓖麻蚕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分析了5个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所采用的40个随机引物中,有27个引物扩增谱带清晰且重复性较好,扩增总片段数达243个,单个引物的扩增片段数在4~17之间,平均为9条,片段大小在033~30kb之间。不同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在00683~01603之间,根据D值,由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它们的聚类分子树。  相似文献   
75.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调查,研究了莱州湾水域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的月间排序为9月>10月>7月>8月>6月>11月>3月>5月>4月.其中1龄以下个体占绝对优势,2011年7—10月4个航次所占比例平均值为86.1%.9个航次中,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头胸甲宽及头胸甲长的平均值均以8月最高、4月最低.7—11月,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1.030和1.023,7月最低,雌雄均为1.007;雌雄个体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除6—8月外,其他月份性比(雌/雄)均小于1.0.莱州湾三疣梭子蟹5—7月主要集中在黄河口、龙口近岸,8—9月以潍坊及龙口近海密度最高,11月至翌年4月主要集中在湾口深水区.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数量分布与表层水温、溶解氧和水深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盐度和浮游动物密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及其他底层渔业生物个体数的相关性最低.与1981年同期对比,2011年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头胸甲长显著降低.建议适当降低捕捞强度,提高捕捞规格,进一步加强三疣梭子蟹增殖基础的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增殖放流数量,以利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6.
报道采自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的高雄山虫草Cordyceps takaomontana及其无性型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应用单子囊孢子分离鉴定和微循环产孢的方法确证了两者的对应关系,并修订了高雄山虫草的原始描述。双梭孢虫草C.Bifusispora可能为高雄山虫草的同物异名。同时采集的具数个红色子座且有双梭形子囊孢子的虫草不是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77.
综述了CREB的研究进展和该领域中需深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CRE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参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它具有激活型和抑制型两种形式,籍此可以更加精细地调节记忆的转化,这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已经得到证实,且其基因序列存在着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8.
葡萄糖异构酶(glucoseisomerase,GI)是使用量最大的工业酶之一,可用于高果糖浆的生产,也可以用含木聚糖物质及废料为底物发酵生产乙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选择了表达载体pBV220[1],利用PCR方法删除了原表达质粒pTKDGI1中GI结构基因5′端多余的核苷酸,并添加了合适的酶切位点,重新构建了能在大肠杆菌DH5α中高效表达GIG138P的表达质粒pBZGI1.传代实验表明,新表达体系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原表达体系.粗酶液经热处理、DEAESepharoseFF和分子筛Se…  相似文献   
79.
80.
藏药黑蕊虎耳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黑蕊虎耳草(Saxifraga melanocent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有关对照品比较,将其结构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黄芪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芦丁糖苷(5),芦丁(6),2″-O-没食子酰芦丁(7),岩白菜素(8),没食子酸(9)和没食子酸甲酯(10),除化合物2、6、8和10外,其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虎耳草属植物中得到。这些成分的鉴定为该植物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