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1篇
  免费   1299篇
  国内免费   533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621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610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432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814篇
  2012年   1061篇
  2011年   929篇
  2010年   887篇
  2009年   900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946篇
  2006年   935篇
  2005年   785篇
  2004年   588篇
  2003年   513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4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Studies in the field and in a greenhouse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nd burial on seed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Panicum virgatum L. on the foredunes of Lake Eri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seedlings emerged from sand burial depths ranging from 0 to 11 cm, with a mean ± SD of 4.73 ± 1.82 cm.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depth of emergence of seedlings in the field was significantly skewed to the right and platykurtic. In the greenhouse, some seedlings emerged from a burial depth of as much as 16 cm. Although percent germination of seeds was not affected by sand burial, the percent emergence and the rate of emergence of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excessive sand burial. Seedling mortality was found only among seedlings that emerged from sand burial depths of 10 cm or more. In the field, all the seedlings established in one growing season had originally emerged from sand burial depths of less than 12 cm. Within this burial range, seedlings from shallower burial depths had lower chances of establishment than expected, whereas those from deeper burial depths had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establishment than expected.  相似文献   
12.
黄河  于铭秋 《菌物学报》1988,7(Z1):61-71
对根霉(Rhizopus)属的十个种或变种共二十四株菌的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电泳的研究得到对这个属分类上更多的依据.在严格控制培养,提取和电泳条件的情况下,同一株菌不同批次所得菌体蛋白电泳图谱有较好的重复性.在相同的条件下,每个种的根霉有各自特征性蛋白图谱,种内不同菌株的蛋白图谱和酯酶酶谱基本相同.特别是形态特征明显、分类地位明确的种,种内各株的图谱也较一致,如R. stolonifer;与R.circinans.在确定新变种R. delemar var. latoapicalis时,电泳图谱与R.delemar var.delema:有明显不同,起到了佐证作用.因此认为,蛋白图谱与酯酶酶谱相辅相成,在根霉种的分类中是一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1985年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对1239份高粱品种资源,进行了抗丝黑穗病性鉴定。与此同时,用17个抗性不同的品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方式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系具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有的则具有质量性状遗传特点。抗病性属数量性状遗传的品种系,其抗性主要是受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黄伟秋  徐浩东 《生理学报》1992,44(6):556-561
孤离大鼠左侧颈动脉窦,采用侧脑室(LCV)注射α_1受体阻断剂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 PBZ,2μg/20μl)或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yohimbine Y,2μg/20μl),以颈动脉窦内压(ISP)-平均动脉压(MAP)关系曲线及其有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和分析了中枢α受体对颈动脉窦反射的影响。将所得ISP和MAP经Logistic方程拟合,建立ISP-MAP关系曲线。结果如下:PBZ组,ISP-MAP关系曲线在高窦内压区明显上移;峰斜率、MAP变动范围明显减小;ISP-斜率关系曲线在15.96kPa处明显下移。Y组,ISP-MAP关系曲线在高窦内压区明显上移;峰斜率、MAP变动范围明显减小,阈压明显增大,ISP-斜率关系曲线在10.64、15.96kPa处明显下移。与PBZ组相比,Y组的峰斜率、MAP变动范围减小更明显。结果表明:中枢α_1或α_2受体阻断后,窦反射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其中阻断α_2受体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对黄鼠冬眠入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脑室内注射化学去交感药物6-羟多巴胺(6-OHDA)的方法,观察了人为地降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活动对达乌尔黄鼠入眠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室注射100-200μg6-OHDA使脑内NE含量减少50%以上,明显促进黄鼠入眠,平均入眠诱导期比自然冬眠动物明显缩短,整个冬眠季内冬眠时间延长,冬眠黄鼠仍具有正常的入眠觉醒周期。这些结果提示脑内NE系统活动水平降低是触发动物入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桑树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木本植物原生质作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在林木树种中,迄今成功的种类仍然不多,在文  相似文献   
17.
两种品系油菜植株成分与蚜虫种群消长及成蚜翅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运鼎  杨义和 《昆虫学报》1992,35(2):178-186
本文研究两种品系油菜植株成分与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种群消长及成蚜翅型的关系.经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桃蚜种群消长与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硬脂酸等含量有关;桃蚜成蚜无翅率与精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等含量有关.2.萝卜蚜种群消长与苏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有关;萝卜蚜成蚜无翅率与含水量.亚麻酸.苏氨酸、油酸,天门冬氨酸、丝氯酸、亚油酸等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作者测定并分析了43只雄貉睾丸宽度、血清睾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睾丸宽度和血清睾酮水平呈明显的年周期季节性变化(p<0.01)。秋分(9月)时,睾丸宽度开始增大(p<0.05 );血清睾酮水平在10月开始升高(p<0.05)。各月雄貉的平均睾酮水平与平均睾丸宽度是极显著的正相关(r=0.83,p<0.01 n=11)。雄貉繁殖季节初期,血清睾酮水平与其首、末次的交配日期呈显著负相关(r=-0.525和r=-0.476,p<0.05,n=19)。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氏囊内T细胞及腔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表明,法氏囊内存在一个T淋巴细胞弥散渗透区(DIA),在初生雏鸡中开始形成,一月半发育完善,同样在ISE(滤泡间上皮)上皮层内亦存在少量的弥散T淋巴细胞,上述淋巴细胞与腔淋巴细胞,形态结构极为相似。酯酶活性反应均显示T细胞型。 另外初生雏鸡切除胸腺,不仅影响DIA的发育而且影响滤泡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楝科物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植物成分对昆虫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受人们重视。对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的研究证明其含有多种杀虫物质(Schmutterer和Ascher等,1981)。国外报道与印楝为近缘种的苦楝(Melia azadirach)也对昆虫有拒食和干扰生长发育的作用(Schmutterer,1981;Tu和Rueda等,1981),并从中分离出了多种活性物质(Cox,1981)。我国也曾研究应用苦楝防治害虫(中国土农药志编辑委员会,1959),最近证明川楝(Melia toosendan)中成分对水稻三化螟有内吸致毒和拒食作用(赵善欢和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