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6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为进一步研究损伤神经放电节律的分岔转迁规律,以实验性神经起步点模型为研究对象,在联合改变胞外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的条件下,记录神经单纤维的放电节律转迁方式。选取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作为条件参数,Ca2+浓度作为分岔参数,观察了实验性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节律的分岔规律。28例实验结果中,有21例神经对本文所取的条件参数变化不敏感,7例实验性神经起步点的自发放电节律会在不同的条件参数下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岔序列结构。在不同的4-AP浓度下,随着Ca2+浓度的降低,同一实验性神经起步点会表现出不同的放电节律模式的分岔序列,不同实验性神经起步点,双参数分岔序列是不同的。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参数配置下的神经放电节律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而且分岔序列结构是认识放电节律转迁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2.
以‘双红’山葡萄果实为试材,采用HPLC—MS/MS技术,分析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花色苷和非花色苷酚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色期前果皮内没有花色苷积累,随着果实的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成熟期的含量最高;非花色苷酚自花后2周至成熟期间的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检测出花色苷10种,其中双糖苷5种、单糖苷5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检测到14种,其中苯甲酸类2种、肉桂酸类3种、黄烷-3-醇类2种、黄酮醇类5种、白藜芦醇类2种。  相似文献   
163.
陕西卫矛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陕西卫矛(Euonymus schensianus Maxim.)。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3培养条件(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2;(2)芽分化及继代培养基:MS+6-BA2.0+NAA0.5;  相似文献   
164.
匙叶茅膏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 匙叶茅营菜(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2材料类别 种子、根茎。 3培养条件 种子萌发培养基:(1)1/2MS。分化、增殖培养基:(2)1/2MS+6-BA1.0mg·L^-1(单位下同)+NAA0.1;(3)1/2MS+6-BA1.0+NAA0.3;(4)1/2MS+6-BA3.0+NAA0.1;(5)1/2MS+6-BA3.0+NAA0.3。  相似文献   
165.
‘伦晚脐橙’成熟果实及其留树保鲜果实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伦晚脐橙’成熟果实和留树保鲜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成熟采收(3月30日)后的果实中香气物质有28种,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7.69%,主要成分为烃类、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而留在树上保鲜(5月7日)的果实中香气成分仅检测到15种,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87.11%,特征香气成分D-柠檬烯和β-月桂烯明显减少,且未检测到醇类和酮类化合物,但巴伦西亚桔烯的相对含量剧增,相对含量高达20.27%,成为主要香气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6.
研究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结果表明,4℃低温下锻炼6d,在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和乙酰胺的培养基中预培养5d,60%PVS2于室温下装载30min,0℃下PVS2脱水40min时,茎尖成活率最高(71.6%),再生植株生长分化正常。进一步对再生植株进行AFLP分析,6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85条带,超低温保存前后的材料之间未见到明显差的异带,但用MSAP技术分析超低温保存前后植株甲基化的结果显示:超低温保存后的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在扩增的624条带中,处理与否之间完全一致的带型为584条;有变化的带型为40条,处理2(茎尖经过完整的超低温保存过程,区别于处理1,增加了冷冻、解冻和洗涤后恢复培养)有13个位点的甲基化增加,21个位点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167.
已从西伯利亚蓼叶中cDNA文库中获得的钙调蛋白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具有完整编码区的钙调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Q988382),命名为PsCaM。该基因全长615bp,编码区为450bp,编码149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为63bp,3'非翻译区为102bp。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其他植物钙调蛋白高度保守,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3%NaHCO3胁迫下西伯利亚蓼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自然条件下,该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地下茎次之,茎中最低;盐胁迫下CaM在西伯利亚蓼的地下茎、茎和叶中均有表达,表达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8.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169.
松柏类植物是侏罗纪最为繁盛的裸子植物类群之一。通过室内实验和镜下鉴定,对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Pityostrobus sp.的原位花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现生松科花粉的形态特征,分析对比了其原位花粉与地层中的分散花粉的关系,经对比分析,初步认为Piceites arxanensis是化石Pityostrobus sp.的花粉,而后者是前者的母体植物。化石Pityostrobus sp.的原位花粉特征的研究,对古松柏类化石植物的鉴定和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为进一步研究古松柏类植物在中生代侏罗纪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0.
徐万里  唐光木  盛建东  梁智  周勃  朱敏 《生态学报》2010,30(7):1773-1779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g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