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7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890篇
  923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351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409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556篇
  2014年   653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778篇
  2011年   632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8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凝血系统的瀑布机制揭示了凝血因子间的酶促级联反应过程。在级联反应中,各个因子间明显地存在着序关系,而这种序关系的全体构成了系统的序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是系统性质与功能的基础,因此,通过模型化方法以及利用凝血因子序结构图建立的序结构分析方法,是分析凝血系统各因子相互作用的有用的工具。对蛋白C及TFPI进行序结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这两种抑制剂对外源途径凝血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82.
83.
84.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菌及真菌中的生物色素,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及良好的生物活性。黑木耳以“黑”出名,其富含的黑色素具有广阔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评价黑木耳黑色素对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首先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初步对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进行鉴定,再通过DPPH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证实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体外抗氧化能力,并进一步以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为模型,通过检测血清酶指标、肝功指标的变化及病理切片情况,来评价黑木耳黑色素体内抗氧化及保肝效果。结果表明,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具有黑色素特征的官能团结构和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OH)自由基清除的EC50分别为0.0887mg/mL、2.2030mg/mL;动物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对比,给药组(黑木耳黑色素)的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并且肝细胞病理状态明显改善。本文报道了黑木耳黑色素在体内能有效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为黑木耳的功能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5.
The yellow tortrix, Acleris fimbriana Merick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insect pest on fruit trees with four generations a year in North China. In order to develop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forecas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est, the sex pheromone was studied. We have identified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as (E)-11,13-tetradecadienal (E11,13-14:Ald), (E)-11,13-tetradecadienyl acetate (E11,13-14:Ac) and (E)-11-tetradecenyl acetate (E11-14:Ac). Trapping effect of synthetic chemicals E11,13-14:Ald,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E11,13-14:Ac or/and E11-14:Ac to A. fimbriana males was tested in Beijing Xishan Orchard (2001). E11,13-14:Ald on its own was much attractive to A. fimbriana males. Neither E11,13-14:Ac nor E11-14:Ac alone caught any moths. The catches markedly increased by adding E11,13-14:Ac to E11,13-14:Ald. The optimum ratio of E11,13-14:Ald and E11,13-14:Ac was 6:4 to 5:5. This attractiveness was apparently enhanced when 5% to 10% of E11-14:Ac was added. The best field activity was in the lure baited with a 6:4:1 ratio of E11,13-14:Ald, E11,13-14:Ac and E11-14:Ac at a dosage of 1000 microg/septum. The effect of antioxidant, 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 [butylated hydroxyluene (BHT)], to the synthetic pheromone blends on its duration and catching efficacy was also tested. Addition of 5-10% BHT to the synthetic pheromone could prolong the life-span of pheromone chemicals for 6-8 weeks, thereby increased its catching efficacy.  相似文献   
86.
Meng  Xue  Mu  Fangfang  Zhang  Zeyu  Wu  Xinru  Gao  Tiantian  Zhao  Fenglan  Xue  Jianping  Duan  Yongbo  Zhang  Haiju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21,146(3):473-482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 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Mazz.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 rich in bioactive compounds. In vitro tissue culture...  相似文献   
87.
A Pseudomonas sp. grew with nicotine optimally 3 g l–1 and at 30 °C and pH 7. Nicotine was fully degraded within 10 h. The resting cells degraded nicotine in tobacco solid waste completely within 6 h in 0.02 m sodium phosphate buffer (pH 7) at maximally 56 mg nicotine h–1 g dry cell–1.  相似文献   
88.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决定和多阶段演进的过程 ,首先是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并不断积累 ,引起细胞分化生长失控。然而这些突变必须克服机体设置的细胞增殖障碍、应激产生的染色体基因修补机制以及多种抑癌基因的作用。在染色体受到损伤时 ,这些抑癌因子会激活表达 ,调控基因转录以抑制肿瘤生长 ,所以只有当排除了抑癌因子的多重作用后 ,一个正常细胞才能逐渐突破防线而转化成为一个肿瘤细胞[1] 。经过多年研究 ,科学家虽已搞清了主导肿瘤转化的相关基因及其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能否根据这些已经了解的细胞转化机制 ,在体外模拟肿瘤的发…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云南省木兰科(Magnoliaceae)野生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对引物共扩增出151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总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4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337 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10 1。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368 0,属间基因多样性指数(Dst)为0.251 9,占68.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84 0,基因流(Nm)为0.231 0。UPGMA聚类分析将48种木兰科植物划分为7个类群,各类群并非按照属聚在一起,而是不同属植物相间分布,长喙厚朴(Magnolia rostrata)、素黄含笑(Michelia flaviflora)和球花含笑(M.sphaerantha)可能为云南省木兰科植物中的原始种。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总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属间遗传变异较高,基因流较小,存在遗传漂变的风险,聚类结果与刘玉壶的分类系统存在分歧,这从分子水平为木兰科植物间的起源、进化与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离四川省各个地区川楝内生放线菌并研究其物种多样性。【方法】应用7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分离样品根、茎、叶、树皮和果实中的内生放线菌,采用16SrRNA基因RFLP分析代表菌株多样性。【结果】研究共获得403株内生放线菌。不同地点、不同植株部位、不同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内生放线菌数目均有差异。广元采集的样品分离得到的数目最多,为86株;最少的是绵阳,仅有12株。从植物表皮中分离到148株放线菌,占获得菌株总数的36.7%;而从果中分离到31株,仅占获得菌株总数的7.6%;虽然从根部分离到的数量也很少,但是其出菌率却是最高的。5号和3号培养基的分离效果最为理想。16S rRNA基因RFLP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株在68%的相似性上聚在一起,在84%的相似水平上分成了10个遗传类型。代表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放线菌包括4个属,分别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克里布所菌属(Kribbella)。其中,链霉菌是优势类群,占代表菌株数目的比例高达91%,而稀有放线菌的比例只有9%。【结论】研究发现的川楝内生放线菌主要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克里布所菌属(Kribbel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