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及其入侵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响应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特定性状的可塑性本身可以遗传,也可以接受选择而发生进化。植物个体的异速生长是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的特性,该特性是由物种的遗传性决定的一种固定特征,植物往往朝着最佳的异速生长曲线进化。植物特定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诸如生物量分配和种群几何学上的一些表型差异,既可由异速生长造成,也可由表型可塑性造成。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是一种"外观可塑性",而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才是真正的可塑性。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异速生长对于入侵植物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等异质性生境下表型可塑性成为物种生存扩散的有利性状,表型可塑性强的物种更有可能成为广布种。植物本身的异速生长特性或其异速生长曲线的改变都能影响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972.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73.
4℃保存的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冷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生  张丽新  梁洋  安铁洙 《四川动物》2007,26(4):804-806,F0003
为了探讨利用死亡珍稀动物皮肤建立成纤维细胞库的方法,本研究采集幼龄绵羊耳廓皮肤,在4℃条件下保存0 h(对照组)、24 h、48 h和72 h后进行原代培养,达到85%汇合后再进行了继代培养或者经冷冻-复苏后继代培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保存组皮肤成纤维细胞经原代培养后达到85%汇合时间滞后(分别为4 d和8d~15 d);(2)各保存组成纤维细胞经4代培养后,与对照组继代培养达到85%汇合时间相同(对照组继代培养第1~4代均为4 d);(3)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冷冻-复苏后经第2代培养,即可在4 d内均达到85%汇合。表明动物死亡后立即采取其耳廓皮肤并在4℃下保存一段时间后,经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或经原代培养、冷冻-复苏和继代培养,可获得具有正常继代能力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974.
连翘苷对小鼠减肥作用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连翘苷对肥胖小鼠脂肪细胞及空肠绒毛表面积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小鼠肥胖模型,以小鼠脂肪细胞、空肠绒毛表面积大小的变化以及小鼠体重增长率,脂肪系数,全视野内脂肪数目等指标,观察连翘苷的减肥作用。结果显示,连翘苷可以使肥胖小鼠脂肪细胞直径变小,空肠绒毛表面积降低,体重增长率降低,脂肪系数变小,全视野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加。提示连翘苷对营养性肥胖小鼠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975.
HPV-siRNA 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PV18 E6基因为靶位,研究siRNA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设计并合成siRNA,脂质体siNEO FX转染Hela细胞,分别用MTT法,双层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了siRNA对Hela细胞体外生长增殖活力、细胞周期分布的作用。siRNA作用后的Hela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软琼脂克隆形成率降低,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HPV18 E6 siRNA能抑制Hela细胞体外生长增殖能力并诱导细胞周期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976.
对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用酸性5mol/L LiCl法,中性5mol/L LiCl法和8mol/L尿素法提取嗜酸乳杆菌的表层蛋白,考马斯亮兰法测蛋白浓度,进行常规SDS-PAGE,用Gel—Pr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其中酸性5mol/L LiCl法提取表层蛋白百分含量最多.分析影响提取条件的因素,设置0、4、室温(25℃)3个温度梯度和10、15、20、25、30min 5个时间梯度,进行常规SDS-PAGE,检测提取表层蛋白的效果.Sephadex G-100柱分离中性5mol/L LiCl法和8mol/L尿素法提取嗜酸乳杆菌的表层蛋白获得SA蛋白.酸性5mol/L LiCl法可用于分析各种表层蛋白;中性5mol/L LiCl法和8mol/L尿素法用于提取43kDa的SA蛋白.25℃处理15min得到最大量的表层蛋白.  相似文献   
977.
目的:研究质粒表达载体中2个表达单元间相互位置和转录方向关系对表达的影响,找出利于2个表达单元表达的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全抗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轻重链方向不同的2种相互关系的单质粒表达载体pIRESdhfrA和pIRESdhfrB,转染CHO-dhfr-细胞后,对瞬时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以pIRESdhfrA和pIRESdhfrB为基础,构建了瞬时表达载体pIRESdhfrA-sv40ori和pIRESdhfrB-sv40ori,在COS-7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水平的比较。构建了基于CHO定点细胞系的稳定表达细胞株,对pIRESdhfrA和pIRESdhfrB进行稳定表达水平的比较。结果:在CHO-dhfr-的瞬时表达水平比较中,pIRESdhfrB转染的细胞表达水平是pIRESdhfrA转染细胞的2.18倍。与pIRESdhfrA-sv40ori在COS-7细胞的瞬时表达水平相比,pIRESdhfrB-sv40ori是其表达水平的2.3倍。pIRESdhfrB-FRT构建的CHO定点细胞平均表达水平是pIRESdhfrA-FRT构建的CHO定点细胞的11.6倍。结论:在构建的真核细胞质粒表达载体pIRESdhfr中,2个表达盒的启动子头-头转录方向关系比头-尾方向关系更利于重组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78.
金葡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一种主要的致病菌,致病性金葡菌多数含有荚膜成分,金葡菌荚膜多糖有11种血清型。从不同血清型荚膜多糖的结构,基因构成,抗吞噬作用,致病性等方面作了介绍,并简要介绍了金葡菌荚膜多糖血清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79.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是mRNA5'端非编码区的一段特殊序列,允许核糖体直接在此序列结合mRNA并起始翻译。对IRES的发现、分类、特征,以及细胞中是否存在该元件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80.
生态交错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生态交错带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近30a来,有关生态交错带的论文数平均年增57%,显示其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回顾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它与边缘、生态边界层与生态过渡带等概念的异同;简述了其7个基本属性,即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外来种、频繁的物质流动、敏感的时空动态性、结构的异质性和脆弱性;总结提炼了生态交错带的基本原理和假说;综述了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生态设计与管理以及生态交错带模型发展和整合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需要大力发展理论研究、多尺度模型转化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以完善生态交错带理论并支持生态学机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