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7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374篇 |
专业分类
1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以高粱连作5年为对照(CK),研究了高粱连作3年轮作苜蓿(T1)和葱(T2),对下茬高粱生长、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轮作改善了高粱地上部的生长;T1增产16.5%,效果明显.轮作也促进了高粱根系的生长,T1和T2处理的高粱总根长是CK的1.3和1.4倍,根总表面积是CK的1.6和1.5倍,根体积是CK的2.2和1.6倍,根系生物量是CK的2.0和1.3倍,T1促进了根系在10 cm以下土层中的分布.借助Biolog法对穗花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高于CK,且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是CK的1.2和1.1倍;轮作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综上,轮作苜蓿比轮作葱更能改善高粱根际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控制高粱连作障碍,提高高粱产量. 相似文献
13.
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及其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研究主要位于宜兴市域的区域乡村景观代表性样方,评价并阐明了人口密集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与土壤全氮、全磷密度和储量的关系.景观绘图是基于1m分辨率的IKONOS影像并采用生态立地分类及绘图标准,通过直接解译和实地检验对均质景观缀块进行分类和绘图;依据区域权重分层取样方法,在生态立地缀块中随机设定取样点进行土壤或底泥取样;通过自助法对12个样方重取样,用区域多变量最优化方法计算样方的区域权重,并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结果表明:在85.24×103km2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面积范围内,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为29.87Tg N和 19.79Tg P.最大的5种土地利用/覆被的类型为水田、水产养殖、非渗漏性建筑用地、旱地1年生作物和闲置水域,占区域总面积的82.9%;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82.6%和80.8%.其中平原稻田面积为38.93×103km2,占总面积的45.5%;其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高达15.26Tg N和9.13Tg P,分别占总储量的51%和45%.揭示了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中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对区域土壤全氮、全磷的影响模式.这种在小尺度下对土地管理调查,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生态特征研究方法的精确度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30~1000m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被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观察温度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鼠肝线粒体内膜体,在琥珀酸氧化建立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ΔμH^+)时,膜脂双分子层中DPH荧光偏振值(r)的变化与膜能量偶联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5 ̄35℃温度内,能化引起r值变化趋势相似,r值变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与温度对r值影响相比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另一方面,15 ̄30℃温度内,随温度升高质子回漏速率加快,RCR值和ADP/O比值下降,但跨 相似文献
15.
Proteomic analysis of silk gl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during metamorphosis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a SH Li MW Zhou B Liu WB Zhang Y Miao XX Zeng R Huang YP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7,6(8):3003-3010
The silk gland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undergo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during pupal metamorphosis.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DNA ladder, the tissue cell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intact, committed, and dying. To identify the protein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Protein expression changes among the three different cell types were examined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mong approximately 1000 reproducibly detected protein spots on each gel, 43 were down-regulated and 34 were up-regulated in PCD process. Mass spectrometry identified 17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cluding some well-studied proteins as well as some novel PCD related proteins, such as caspases, proteasome subunit, elongation factor, heat shock protein, and hypothetical protei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protein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silk gland PCD process of B. mori and, thus,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thi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6.
17.
江苏省不同农业区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江苏省不同农业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分析了土壤线虫数量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土壤线虫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线虫共鉴定出2纲7目19科41属.6个农业区的土壤线虫的密度、群落组成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沿海农业区的线虫数量最多(每100 g干土400条),显著高于徐淮、宁镇扬和沿江农业区(P<0.05),而沿江农业区的土壤线虫数量最少(每100 g干土232条),这可能是由于土壤质地、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气温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农业区线虫优势属相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线虫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DA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及pH对线虫群落种属组成影响较大.分析江苏省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及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间276例新诊断ITP患者,男114例、女162例,中位年龄40(18-70)岁。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90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2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88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利妥昔单抗100 mg第7、14、21、28天静脉滴注。各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细胞水平。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第28天,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6.7%、69.4%、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泼尼松组(37.8%)和地塞米松组(22.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持续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69)%对(4.01±0.38)%,P0.05];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患者治疗后14d CD4+CD25high CD127low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3.46±0.76)%对(1.68±0.72)%、(3.22±0.77)%对(1.69±0.74)%,P值均0.05];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治疗后14、28d CD4+CD25+CD127-细胞水平[(4.27±1.08)%、(4.43±0.62)%]均高于治疗前[(1.6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28 d,泼尼松组、地塞米松组患者CD4+CD25+CD127-细胞水平[(2.68±0.63)%、(2.58±0.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长期疗效及提升T细胞数量方面显著优于地塞米松和泼尼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人脑和人血清胆碱酯酶三维结构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同源的电鳐胆碱酯酶(T.AChE)的三维结构为模板,模拟预测了人脑和血清胆碱酯酶(H。AChE和H.BuChE)的三维结构和活力中心的组成。指T.AChE,H.AChE和H.BuChE宁间结构差异,并讨论了ACh和H。AChE的对接(docking)。H。AChE和H.BuChE三维结构的确定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它的中毒机理和合理药物设计提供靶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