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3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李斌  李明玉  杜志烨  汪开顺  肖凯  王鑫  石杨  姬红丽  陈稷  黄进 《广西植物》2022,42(11):1811-1821
水稻成蛋白基因成员OsFH1在水稻根毛的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当前的研究对环境因素如何与OsFH1互作调控水稻根毛的机制尚未阐明。为探索水稻成蛋白成员是否在环境因素介导的osfh1突变体根毛表型恢复中发挥作用,该研究使用1/2 MS液体培养液与1/2 MS固体培养基处理osfh1突变体,通过qRT-PCR技术分析成蛋白家族成员表达量,并对成蛋白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与野生型相比,在液培中osfh1突变体主根根毛缺失,地上部分较短,侧根数量增加,在固体培养中osfh1突变体根毛缺失表型得到恢复。(2)与野生型相比,当osfh1突变体从液培到固培环境时,OsFH16表达量下降,OsFH17表达量上升,并且差异显著。(3)OsFH1、OsFH16、OsFH17都是第一类成蛋白亚家族成员,都具有生长素、赤霉素以及厌氧等与环境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并且预测到OsFH1、OsFH16和OsFH17定位于质膜行使功能。(4)OsFH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OsFH1在根部表达水平较高,而OsFH16、OsFH17在根部表达量相对较低。综上认为,由于OsFH16、OsFH17、OsFH1之间亲缘关系较高,调控模式相近且三者都可能在细胞质膜上行使功能,因此OsFH16、OsFH17可能参与环境因素与osfh1共同改变根毛表型这一过程。该研究结果为解析环境与osfh1基因共同调控水稻根毛发育机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为探索植物成蛋白基因功能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2.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建立网室近自然实验种群,结合野生个体观察记述了云南玉溪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 (Dallas)种群的各虫期形态特征、在云南玉溪红塔区的年生活史、寄主范围、取食偏好、成虫及若虫的行为习性,为该虫的保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九香虫卵有绿色和粉色两种生态型,若虫有5个龄期;在云南玉溪红塔区1年仅发生1代,仅以成虫态越冬;红塔区九香虫野生个体主要以佛手瓜和南瓜等葫芦科植物为食;取食偏好选择试验表明该虫最喜取食葫芦,冬瓜和南瓜次之;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单雌单次平均产卵量为16.3±6.0粒。研究表明,云南玉溪红塔区的九香虫种群为典型的一化性昆虫,休眠期可达8个月;该虫食性较广,可取食多科植物,但以葫芦科瓜类为主;羽化成虫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从佛手瓜、南瓜等寄主植物上迁至枯树皮下、柴堆等隐蔽场所越冬,翌年4月下旬陆续解除休眠,迁至佛手瓜、南瓜等作物上取食繁殖。  相似文献   
124.
【背景】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通常以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作为群体感应主要的信号分子。【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和鉴定新型群体感应淬灭细菌。【方法】通过"垫圈法"从土壤中原位培养分离细菌,采用琼脂条法、报告菌平板法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筛选群体感应淬灭细菌,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结果】从不同地区土样中原位培养共分离获得细菌502株。以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NTL4 (pZLR4)作为报告菌,最终得到11株具有较强降解AHLs能力的细菌,包括假单胞菌5株、不动杆菌4株、变形杆菌和莱茵海默氏菌各1株。大部分细菌可完全降解N-3-羰基十二酰基高丝氨酸内酯(3OC12-HSL),部分细菌对N-(3-氧代己酰)高丝氨酸内酯(3OC6-HSL)和N-3-氧代辛酰高丝氨酸内酯(3OC8-HSL)具有一定降解活性。【结论】Proteus和Rheinheimera可降解AHLs,为今后防治依赖群体感应的植物细菌病害提供新型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125.
王倩  胡欢  范芹  马锐  彭泽惠  刘建国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1):3084-3090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是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种植体周围支持组织丧失而导致种植失败。阐明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学基础,可为制定相应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技术逐渐应用于与口腔种植体相关的微生物学研究,使人们对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别。本文根据基于16S rRN基因A序列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种植体周围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6.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local adaptation are viewed as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ult in between-population variation in phenotypic traits,but contributions of ...  相似文献   
127.
泥河湾盆地因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而广受关注.盆地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奥杜韦(Olduvai)峡谷".由于缺乏合适的年代测定方法,许多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更新世时间段的遗址缺乏年龄数据,如三棵树遗址,使得旧石器遗址研究少了时间轴合理的年代学框架.电子自旋共...  相似文献   
128.
18S rDNA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膜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18S rDNA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了18S rDNA的结构研究,18S rDNA的网络资源利用和18S rDNA在膜翅目昆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9.
布氏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的寄生习性。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嗜好寄生低龄的橘小实蝇幼虫;橘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对布氏潜蝇茧蜂的寄生有明显的影响;被寄生的幼虫数随寄主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寄主幼虫密度达每果片30只以上时,寄生数量的增加幅度就趋于下降,用Holling圆盘方程模拟为Na=0.9051N/(1 0.0163N)。此外,布氏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有影响,随着寄生蜂数量的增加,寄生蜂的发现域逐渐变小,用Hassell-Varley方程表示为α=0.4655P-0.5807。  相似文献   
130.
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MHC-Ⅰ型部分等位基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方法对在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247只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其中30只来源于广西、34只来源于海南,183只来源于川西、安徽等内陆地区杂交群)的Mamu-A01、A02、A08、B01和NA7等5个MHC-Ⅰ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01、A02发现于海南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小于8.8%;A08发现于杂交群中,阳性率小于3.8%;B01发现于广西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大于17.48%;NA7在3个猴群中均有发现,阳性率均大于32.4%。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群体携带的5个MHC-Ⅰ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印度的恒河猴比较,中国恒河猴与印度恒河猴携带的MHC-Ⅰ等位基因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