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566篇
  304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木质素降解酶是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分解木质素的关键酶。本文以糙皮侧耳栽培菌株New831为试验材料,通过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锰离子Mn(II)对其菌丝生长、偶氮染料橙黄II降解率、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原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II)可促进糙皮侧耳菌丝生长,GP-Orange液体培养时的最适Mn(II)浓度为50μmol/L,GP-Urea-Orange固体培养时的最适Mn(II)浓度为70μmol/L;添加Mn(II)可加速橙黄II的降解,Mn(II)浓度为70μmol/L时,橙黄II降解率最高、脱色圈最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Mn(II)浓度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Mn(I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Mn(II)可诱导原基形成,Mn(II)浓度为70μmol/L时,原基数量最多。此外,平板培养结果揭示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之间无相关性,其主要是在营养限制条件下表达。  相似文献   
942.
沙漠/黄土过渡带13 Ka BP以来季风演化的古植被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C及高精度^14C测年等资料,阐明沙漠/黄土过渡区13ka 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干草原-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疏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草原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对应于其中冷干-凉湿-冷干的Younger Dryas事件,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以及4.5-3.5ka BP的另一气候料适宜期等在研究区均有明显表  相似文献   
943.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肌肉特异性表达Cas9蛋白小鼠胚胎,为建立肌肉特异表达Cas9小鼠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小鼠Rosa26位点sgRNA并通过体外酶切验证活性,同时使用同源重组构建肌肉特异性同源打靶载体;通过显微注射将Rosa26sgRNA与Cas9蛋白注射到小鼠胚胎,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胚胎的编辑情况,同时移植到假孕母鼠体内,待其生产;将同源打靶载体与Rosa26sgRNA和Cas9一起注射到小鼠胚胎,通过PCR检测整合情况。结果体外酶切实验表明,体外转录的sgRNA与Cas9蛋白联合可对靶位点产生编辑作用;成功构建了肌肉特异性同源打靶载体Donor-SP-px459;通过原核注射获得Rosa26基因编辑胚胎,经移植获得Rosa26基因编辑小鼠;注射同源打靶载体后,成功获得肌肉特异表达Cas9蛋白的基因打靶小鼠胚胎。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Rosa26基因编辑胚胎和小鼠,并获得了肌肉特异性表达Cas9蛋白小鼠胚胎,为利用基因打靶构建肌肉特异表达Cas9的小鼠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4.
945.
急性期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期蛋白(如珠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是指机体受感染、创伤、炎症等应激原刺激下所产生变化的蛋白,又叫急性期反应物或应激敏感蛋白质.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中急性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可为疾病的诊断、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已应用到被屠宰动物的疾病控制及目前亚临床动物疾病导致的畜禽出生率低等问题的监控上.本文就急性期蛋白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为医学临床、科研、肉品安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6.
基于2011年实地采集的210个表层(0~20 cm)土壤样本,研究了澜沧江中游山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克里格插值模型预测澜沧江中游山地有机碳含量分布.结果表明: 研究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林地>灌丛>草地>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坡度和平面曲率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多元回归模型比地统计学模型对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47.
放牧对滩涂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调查了放牧对上海市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调查采样设置3个样区,其中Ⅰ、Ⅱ样区在放牧区,Ⅲ样区在非放牧区,3个样区均在潮间带的中潮带,共计90个样方.采集到底栖动物13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软体动物4种,环节动物2种.Ⅰ、Ⅱ和Ⅲ样区春季分别有6、8和10种,秋季6、8和12种.各样区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样区的平均密度又均以Ⅲ样区最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以Ⅲ样区最高.与Ⅰ、Ⅱ样区相比,Ⅲ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说明放牧改变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放牧对崇明东滩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48.
荧光假单胞杆菌AbⅢ745-6能够抑制稻瘟病菌、小麦全蚀、番茄枯萎等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AbⅢ745-6的发酵液预处理后,采用液-液萃取得到3种粗品,经液相色谱制备主要的单一组分获得强抑菌物质F-4。此化合物为红棕色油质物,可溶于乙酸乙酯、甲醇、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化学结构分析初步命名F-4为苯胺基甲基乙酸,这是在荧光假单胞杆菌中发现的一种新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49.
花花柴脱盐能力及脱盐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定位测试和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花花柴的脱盐能力及脱盐结构,证实花花柴有极强的脱盐能力。生长第一年能使土壤全盐降低52%~56%,第二年降低80%左右,使0~40cm土壤含盐量降到1%以下,基本达到复耕水平。其脱盐机理与它结构上有泌盐腺、泌盐孔、特殊的表皮收集细胞和活跃的离子跨膜运输等密切相关。可以认为,花花柴是改良内陆盐渍环境优良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950.
藏东南典型暗针叶林不同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焦克  张旭博  徐梦  刘晓洁  安前东  张崇玉 《生态学报》2021,41(12):4864-4875
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不可或缺,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暗针叶林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高寒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特征及全球变化影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表层(0-20 cm)和底层土壤(40-60 cm)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P < 0.01)。不同微生物种群对土壤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剖面加深而显著降低,而古菌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则显著增加。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发现,真菌网络以负相关连接为主(占总连接数65%-98%),而细菌网络以正相关连接为主(69%-75%),真菌和细菌网络中正相关连接的比例均随剖面加深而增加。底层土壤真菌和细菌网络的平均连接度和平均聚类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说明微生物网络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复杂。真菌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和模块性在底层土壤均大于表层土壤,意味着真菌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随剖面加深而增加,而细菌网络则正相反,在表层土壤的稳定性更强。真菌网络中连接节点的个数随剖面加深而增加,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是连接网络模块的关键菌种;在细菌网络中模块枢纽和连接节点则随剖面加深而降低,并且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关键种群在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功能在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深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表层土壤有显著差别,揭示影响深层土壤微生物网络构建和稳定的关键种群,对深入理解和预测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