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64篇
  免费   2699篇
  国内免费   7874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863篇
  2021年   1226篇
  2020年   1035篇
  2019年   1294篇
  2018年   986篇
  2017年   896篇
  2016年   1027篇
  2015年   1464篇
  2014年   1899篇
  2013年   1829篇
  2012年   2267篇
  2011年   2226篇
  2010年   1596篇
  2009年   1554篇
  2008年   1767篇
  2007年   1618篇
  2006年   1547篇
  2005年   1316篇
  2004年   1090篇
  2003年   902篇
  2002年   842篇
  2001年   650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7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7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为探讨北亚热带地区植物的光合限速因子,利用改进的Farquhar模型研究了9种常见树种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常绿树种相比,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表观羧化速率(CE)较大;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是他们的光合限速因子。地带性树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的Pmax和CE在常绿木本植物中最大,青冈较强的光合能力可能是来源于Vcmax和TPU。耐阴灌木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美人茶(Camellia uraku)的Pmax较小,其光合限速因子是叶肉细胞导度和呼吸速率。低光照下植物较低的光合能力是由于较小的叶肉导度(gm)和TPU导致的;有效光合辐射短时间的降低使得物种的gm平均减少了60.14%。因此,不同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光合限速因子不尽相同,应根据树种不同的光合生理特性来合理布局,科学育林。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合并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情况,对86例复发性VVC(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患者、219例单纯性VVC患者以及健康妇女200例,分别进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检测;所有VVC病例均进行真菌培养。RVVC组和单纯VVC组与对照组之间Uu、Mh及Uu混合Mh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CT和CT混合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VVC患者合并Uu感染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假丝酵母菌与Uu混合感染可能导致VVC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993.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性皮肤疾病,为了探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抑制剂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了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模型,分别进行口服及外用给药,并取尾部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计算有颗粒层形成的鳞片数。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小鼠颗粒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粗大且染色较深,细胞分界清楚,细胞核及核仁明显,但是各实验组内不同浓度间差异不显著,此外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内脏器官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LT3抑制剂能使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显著增多,而且口服和外用制剂均能有效拮抗银屑病,并对小鼠内脏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牛牛山和卡卡山,在其东、南、西、北4个坡面各设置一个海拔相同(3800m)的样地,每个样地中随机选择30株同龄级的暗紫贝母植株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比较各坡面的生态因子以及暗紫贝母的生长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1融雪时间、气温、土壤含水量在南北坡面间有显著的差异,但土壤p H在各坡面间无明显差异。2开始生长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物候阶段都是北坡最迟,南坡最早,而枯黄期在各坡面间无显著差异。3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植株株高以北坡最大,南坡最小。4鳞茎生物量以南坡最大,北坡最小,东、西坡面的值介于南、北坡之间。5单粒果实的生物量在各坡面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果实生物量在地上部分中所占的比例以南坡最大,北坡最小。6单粒果实平均种子数以北坡最多,南坡最少;而种子千粒重则以南坡最重,北坡最轻。可见,坡面对暗紫贝母的生长和繁殖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南北坡面之间大多数性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5.
在研究人员逐渐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栖息生境破碎化和生境丧失对在池塘繁育的两栖动物的影响方面。至今,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在多个空间尺度下生境因子对两栖类动物繁育池选择的影响。由于在1个繁育池内1只林蛙只产1团卵,因此利用繁育池内蛙卵团数与生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建立生境选择函数模型,探究林蛙繁育期不同生境因子对东北林蛙种群大小的影响。从2012年到2014年5月初至7月末的东北林蛙繁育期,在完达山东部五泡林场,共调查了105个水池,93.33%的池塘中发现了林蛙卵团。在繁育池微生境尺度水平,广义可加模型分析表明,繁育池面积对东北林蛙卵团数产生积极影响,对林蛙卵团数的贡献为0.17;但林木郁闭度和繁育池水表面杂物盖度对林蛙卵团数产生负面影响,对林蛙卵团数贡献分别为-0.30和-0.43。在繁育池周围5km景观尺度水平,森林面积对蛙卵数产生积极影响,对GAM预测模型的贡献为17.99;公路干扰对蛙卵团数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距公路距离增加,林蛙卵团数增加,对GAM预测模型的贡献为1.40。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繁育池微生境尺度水平预测模型包含的变量较景观尺度水平预测模型包含的变量多,但两个模型对于预测林蛙个体产卵团数均有效。因此,可以认为,保护林蛙种群生存和繁育,需要优先保护面积为4—150 m~2,池内水表面有一定杂物覆盖(0—14%),林木郁闭度较小(约10%),森林覆盖率高,距公路较远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6.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东缘,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北方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植物区系起源演变发展的重要地区。该研究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报道了东北地区2种新分布植物,分别是野生堇菜(Viola arvensis)、线叶毛膏菜(Drosera anglica)。野生堇菜为东北地区新归化种,分布于哈尔滨市帽儿山,该种在我国台湾地区有分布,原产于非洲北部、亚洲西南部和欧洲;线叶毛膏菜为中国新记录种,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区。该属在东北地区还有1种,即圆叶茅膏菜(D.rotundifolia)。两者的主要区别:前者叶为线状匙形,花柱3,每个花柱2分裂至中部;后者叶片近圆形,花柱3,每个花柱深裂至基部。凭证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NEFI)。这些新资料种的发现,对于丰富东北地区植物种类及对本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尾巨桉(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在南部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广西,其水分利用效率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了解其水分利用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该文通过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DP)对广西黄冕国有林场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液流密度(SFD)的年变化规律、不同个体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年平均日液流密度为830.1 L.m-2.d-1;从尾巨桉日液流密度的年变化来看,最大值不超过2000 L.m-2.d-1,与相似研究比较,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偏低。不同直径尾巨桉SFD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胸径相近其液流密度也大致相同,但胸径相差很大时,其液流密度相差也大,相差最大可达1300 L.m-2.d-1,这主要与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水分能力不同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树木冠层蒸腾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也发现树干液流密度与水汽压亏缺( VPD)、光合有效辐射( PAR)在年变化上有很好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出夏秋季节较高、春冬季节较低的现象。 SFD与PAR的关系比较显著,与VPD、空气温度( AT)、土壤温度( ST)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空气相对湿度( RH)和土壤湿度( SM)没有呈现规律。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物学特征是树干液流密度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尾巨桉如何响应这些因子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8.
竹类植物因有着较长的开花周期,其生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与野外观察的方法,对毛竹花药的发育以及花药发育与花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的花药壁结构包括4层细胞: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药室内壁和中层都只有一层细胞,而且细胞形状较扁,花药发育后期药室内壁会逐渐降解,而中层则会完全解体消失。花药壁的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而且只有一层,细胞径向较长,最后也会消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形成的小孢子经一次有丝分裂后逐渐形成成熟花粉粒,大多为二细胞型,很少产生三细胞型。此外,还发现毛竹花药的发育与花序形态变化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野外连续观察和切片发现,随着花序形态的不断发育变化,首先花药开始形成并不断分化,药壁备层也逐渐形成;接着小孢子逐渐成熟,备层也慢慢随之解体、消失;最后花药逐渐开裂并开始散粉。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毛竹和竹类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毛竹种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物种共存机制一直以来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异质生境条件下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找到其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该研究利用位于鼎湖山20 hm~2监测样地第2次群落调查数据并选择代表不同生境(海拔和地形)的27个样方(20 m×20 m),于2013年夏季在样地内所选样方中测定所有胸径≥1 cm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所测性状包括形态学性状(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以及叶片长宽比)和化学计量学性状(叶片碳、氮、磷的含量),结合地形和土壤数据并通过分析功能多样性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探讨了环境过滤和竞争在鼎湖山群落物种共存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功能分歧度和群落权重平均值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尤其是海拔、凹凸度和土壤养分。环境条件较好区域(微尺度高海拔、高凹凸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植物采取统一的养分有效保存(低SLA,高LDMC)的适应策略(功能分歧度低),环境过滤所起作用更强;植物在相反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快速生长策略(高SLA,低LDMC),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且性状变化是多样的(功能分歧度高),在该条件下竞争作用更为显著。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的分歧度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增大,这与其他功能性状不一致,说明不同生态位轴(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性状的分歧度变化,并且在局域尺度上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采取了多样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00.
该研究自2013年开始对阳春开展了全面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面了解阳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对阳春重阳传统药市进行全面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阳春重阳传统药市出售的药物种类丰富,共收集鉴定得出134种药用植物,隶属于60科117属,并对收集到的药用植物进行编目,包括俗名、学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等。从药用植物的科、属分布上来看,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大戟科(11种)、蝶形花科(10种)、菊科(10种)、茜草科(9种)、马鞭草科(6种)、姜科(5种)、防己科(5种)。药用植物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科和属中,而非集中于少数科、属内。此外,还对阳春重阳传统药市所形成的文化基础、植物应用特色和药材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在药市中调查到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滋补养生类的药材,得出阳春当地具有将药用植物融入日常饮食的习惯。药市中售卖的药材功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联系,其中尤以治疗与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和瘴疠虫蛇等特点所引起的常见疾病为主。同时,对阳春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