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6篇
  免费   1443篇
  国内免费   228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512篇
  2019年   722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534篇
  2016年   669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1112篇
  2013年   1153篇
  2012年   1373篇
  2011年   1253篇
  2010年   817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848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动脉内灌药,内支架安置双介入治疗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姑息性治疗的疗效。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病例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20-69岁,经口安置自膨式十二指肠金属支架共15枚,其中12例在支架安置后定期行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所有病例梗阻症状解除,2例未行动脉灌药治疗者分别于2个月及4个月死亡,12例双介入者生存期明显延长,最短6月,最长已达一年,结论:双介入治疗能够姑息治疗疗效延长晚期瘤患  相似文献   
992.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过度增生主要是由于高度增生活性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异常增多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所致.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转移,随后应用药物9-(1,3-二羟基-丙氧基-甲基)鸟嘌呤(ganciclovir,GCV)可选择性地杀死增生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在体外原代培养成功增生性瘢痕病人的成纤维细胞(FB).重组逆转录病毒GTK转染FB细胞后,用hygromycinB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FB/GTK),经PCR方法检测证明HyTK基因已成功地导入FB中,但不含可复制的辅助病毒.分别用不同浓度的GCV作用于FB/GTK及FB,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后细胞形态变化及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表明,GCV浓度大于0.1μmol/L时即对FB/GTK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且具有强有力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993.
箬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分步提取的方式从中药箬叶中分离得到8种多糖组分:酸性杂多糖FS、FE、FⅠ,β-D-葡萄糖醛酸聚糖FⅡ和四种半纤维素多糖α-D-木聚糖FⅢ-a、FⅢ-b、FⅣ-a及FⅣ-b.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元素分析等结果表明8种箬叶多糖为纯品.并采用纸层析,气相色谱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了4种箬叶多糖FE、FⅠ、FⅢ-a及FⅣ-a的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均为大分子,分子量分布较窄,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4.
1988年Olins[1]发现T7噬菌体基因10的先导序列(T7g10L)具有明显的促进基因翻译的作用.本文构建了含T7g10L的表达载体pSC34,并尝试表达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基因.1材料与方法1.1菌株大肠杆菌菌株TAP106为本室储存.TAP10...  相似文献   
995.
在人肝癌细胞7721中研究了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剂[分别为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佛波酯(PMA)]和各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活力的影响,以探讨TPK和PKC对GnT-V的调节。结果发现,EGF或PMA处理细胞48h后,GnT-V的活力明显增高;蛋白激酶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槲皮素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抑制TPK和PKC的同时,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并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增高作用;TPK的特异性抑制剂Tyrphostin-25和PKC的特异性抑制剂D-鞘氨醇分别应用时,各自只能部分地取消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但当Tyrphostin-25和D-鞘氨醇同时加入培养基中则可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激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和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相仿,不但可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也可完全消除EGF或PMA对GnT-V的激活。以上结果提示EGF或PMA通过蛋白激酶调节GnT-V的酶蛋白合成,并且GnT-V受到膜性TPK和PKC的双重调节,其中m-TPK较m-PKC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6.
EktacytometrymeasuringRBCdeformabilitywasfirstdevelopedbyBessisetal.in1975[1].Thistechniquehasbeenworldwideacceptednow.However,themeaningofdeformationindex(DI)measuredwiththismethodisstillworthstudying.ThetraditionalEktacytometryusessuspendingmediumofhighvi…  相似文献   
997.
998.
The nodD3 gene ofRhizobium meliloti is transcribed via promoter P1 or P2. Gel retardation assay showed binding of SyrM to the P1 upstream region of nodD3. DNaseI footprin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nding site of SyrM in nodD3 P1 region consists of two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 arranged in tandem. SyrM seems to bind to DNA in the form of dimer or tetramer and requires the two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 for binding.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9370027).  相似文献   
999.
氯化钇和氯化镨引起的人淋巴细胞DNA分子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辉  单祥年 《遗传》1998,20(2):16-18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了稀土化合物氯化钇和氯化镨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钇和氯化镨均可引起淋巴细胞DNA受损后DNA迁移率的显著升高,受损伤细胞的百分率与对照差异明显,提示氯化钇和氯化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