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以早熟、中熟、晚熟三种不同熟性的6个棉花品种幼苗为试材,分析4℃低温胁迫处理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3 d后,中熟品种N177和N181及晚熟品种K-1和N203的细胞器均受到严重破坏,表现为叶绿体受损严重,部分类囊体解体,线粒体膜模糊,失去完整性,细胞核膜基本消失,染色质凝聚,淀粉粒的数量和体积增大,嗜锇颗粒增多;而早熟品种中50和N52受损较轻,叶绿体变化不明显,线粒体结构完整,细胞壁完整。说明早熟品种中50和N52具有与抗冷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其抗冷性较强。  相似文献   
52.
Chen H  Yao W  Jin D  Xia T  Chen X  Lei T  Zhou L  Yang Z 《Biochemical genetics》2008,46(7-8):398-405
The Gq class is one subfamily of the G protein alpha subunits multigene family. It comprises four genes: Gnaq, Gna11, Gna14, and Gna15. In mice and humans, the alpha subuni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G 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receptors and effectors. We report here th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Gnaq, Gna11, and Gna14. We have cloned the full-length coding sequences of porcine Gnaq, Gna11, and Gna14 (1,080, 1,080, and 1,068 bp, respectively) and then mapped them chromosomally to regions 1q21-27, 2q21-24, and 1q21-27 by radiation hybrid mapping. Tissue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Gnaq and Gna11 were coexpressed in liver, heart, muscle, spleen, adipose tissue, brain, and uterus, but Gna14 mRNA was detected only in kidney and lung. The phylogenetic trees reveal that porcine Gnaq, Gna11, and Gna14 are evolutionarily closer to their human homolog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Gnaq, Gna11, and Gna14,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role of Gq class genes in pigs.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44v6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高敏感性催化信号放大系统(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CS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17例早期胃癌、21例中期胃癌和57例晚期胃癌组织进行CD44v6 mRNA及其蛋白检测,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中,CD44v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和82.1%.CD44v6 mRNA及其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晚期胃癌明显高于早、中期胃癌(P<0.05).CD44v6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均与胃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 mRNA及其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胃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和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44v6蛋白水平的表达可以间接反映其mRNA转录水平,并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4.
肺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探讨肺癌组织中CD44v6mRNA和nm23H1mRNA表达与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催化信号放大方法,检测65例肺癌组织中CD44v6mRNA和nm23H1mRNA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该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肺癌中CD44v6mRNA和nm23H1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2%和49.2%,CD44v6mRNA高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均与肺癌Pathological tumor node meyastasis(P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肺癌CD44v6mRNA表达和nm23H1mRNA表达呈负相关,肺癌中CD44v6mRNA表达和nm23H1mRNA表达密切相关性,两者均可作为预测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5.
白介素-4和白介素-6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白介素 - 4(Interleukin- 4,IL- 4)和白介素 - 6 (Interleukin- 6 ,IL- 6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 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5例因肺癌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 ,根据有无 COPD及吸烟史分为 COPD组、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每组各 15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炎性细胞中 IL- 4和 IL- 6的表达。结果表明 :1.IL - 4和 IL - 6在 COPD组、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患者肺泡局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有表达 ,其中 COPD组IL- 4和 IL- 6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P<0 .0 5 ) ,但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IL- 4和 IL- 6表达强度无显著差别 (P>0 .0 5 )。 2 .三组中 IL - 4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 pred)值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 (r=- 0 .0 93,0 .0 0 2 45和 - 0 .2 5 2 ,P>0 .0 5 ) ;仅在 COPD组肺组织中的 IL- 6表达强度与 FEV1 % pre值呈直线负相关关系 (r=- 0 .6 3119,P<0 .0 5 ) ,其余各组未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 3.COPD组 IL- 4与 IL- 6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r=0 .5 99,P<0 .0 1)。结果提示 :1.IL - 4在 COPD患者细支气管及肺泡炎性细胞中表达增强 ,说明 Th2 型细胞因子可能也在 COPD发病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于海玲  樊江文  钟华平  李愈哲 《生态学报》2017,37(11):3755-3764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上进行分析,未能对每种功能群植物元素含量随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展开探讨。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豆科、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叶片水平N、P元素含量随纬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功能群在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尝试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揭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N、P元素含量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豆科植物N、P元素含量最高,禾本科植物N、P含量最低,N/P比值在不同功能群间差异不显著;2)随纬度变化,莎草科植物P元素及杂类草N元素含量变化显著;随海拔变化,豆科、禾本科植物及杂类草叶片N元素含量变化较为显著;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变化,杂类草和莎草科植物叶片N、P含量变化显著;3)莎草科植物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一致,豆科、禾本科及杂类草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元素平均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一致。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植物功能群组成对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有重要作用,但在较大的植物结构层次上(如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或全球尺度等),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间的相互组合会抵消或掩盖掉某一类群的特性,从而对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7.
Regulatory T lymphocyte (Treg) homing reactions mediated by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ligand interaction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maintaining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by restraining inappropriate immune response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owever, the origin of Treg homing to the colon remains mysterious. Here, we report that the C10ORF99 peptide (also known as CPR15L and AP57), a cognate ligand of GPR15 that controls Treg homing to the colon, originates from a duplication of the flanking CDHR1 gene and is functionally paired with GPR15 in amniotes. Evolutiona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GPR15–C10ORF99 pair is functionally conserved to mediate colonic Treg homing in amniotes 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rbivore diet in the colon. With the first herbivorous diet in early amniotes, a new biological process (herbivorous diet short‐chain fatty acid‐C10ORF99/GPR15‐induced Treg homing colon immune homeostasis) emerged, and we propose an evolutionary model whereby GPR15–C10ORF99 functional pairing has initiated the first colonic Treg homing reaction in amniotes. Our findings also highlight that GPCR–ligand pairing leads to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during vertebrat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58.
香蕉花叶病为华南香蕉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1。特别是随着组培苗应用面积的扩大,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地块发病率为20—40%,个别重病地块高达90%,损失严重。此病病原虽在1930年【’1就被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但至今对其研究不多。从有限的文献看,大多数作者【’·’嘟认为其病原为CMV的一个株系,即香蕉株系。但也有认为为二个株系[‘]、或三个株系的[’]。因此有关病原的调查鉴定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991~1993年我{I’J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和黄埔区,以及顺德、番禹…  相似文献   
59.
Strategies Targeting Telomerase Inhibi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0.
中国征收碳税应对碳关税的经济分析——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丹  张林荣  孙华平  方恺 《生态学报》2020,40(2):440-446
碳税和碳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整机制,长期而言会对经济系统中各主体产生较强的约束力。通过GTAP-E模型的模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碳关税并非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对降低世界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碳关税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高碳产业影响较大;当中美采取相同的碳税政策时,碳税的征收对中国GDP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且中国自主采取节能减排方案不足以应对美国碳关税的负面效应;而当两者采取差异化政策时,中国主动采取节能减排行动可以有效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