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cipenseriformes is an endangered primitive fish group, which occupie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concerning fish evolution, even in vertebrate evolution. Howev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ishes have been debated. The mitochondrial DMA (mtDNA) ND4L and partial A7D4 genes were first sequenced in twelve species of the order Acipenseriformes, including endemic Chinese species. The following points were drawn from DNA sequences analysis: (i) the two species of Huso can be ascribed to Acipenser; (ii) A. dabryanus is the mostly closely related to A. sinensis, and most likely the landlocked form of A. sinensis; (iii) genus Acipenser in trans-Pacific region might have a common origin; (iv) mtDNA ND4L and ND4 genes are the ideal genetic marker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order Acipenseriformes.  相似文献   
82.
朱砂叶螨对三种杀螨剂的抗性选育与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为评价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对3种杀螨剂的抗性风险,在实验室抗性品系选育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北碚种群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3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3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分别单一连续汰选16代后,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6.54和4.51倍,对哒螨灵表现为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为1.16倍);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472,0.1519和0.0160。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仅需要13~6代,阿维菌素需要约21~10代;哒螨灵需要约197~89代;在田间选择,三种药剂都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抗性筛选16代结果表明,抗性风险较高的是菊酯类的甲氰菊酯,其次是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杂环类的哒螨灵抗性风险较小。试验结果可为朱砂叶螨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桑蚕金属硫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Bam\%HⅠ和\%Sac\%Ⅰ双酶切质粒pCM1\|1,获得酵母的MTI基因片段,用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提取桑蚕肥苏蚕卵的总DNA,分别用\%Eco\%RⅠ、\%Bam\%HⅠ和\%Hin\%dⅢ酶切,与MTI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出现较强的杂交信号。然后用\%Eco\%RⅠ完全酶切桑吞的总DNA,电洗脱法回收1~6kb的染色体片断,与\%Eco\%RⅠ酶切的M13-载体以3∶1比例连接,转化受体菌DH5α。筛选到4 000多个白色转化子,与探针MTI进行Southern杂交筛选阳性转化子,选择到有强杂交信号的三个转化子[编号为T1(pZHC\|1)\,T5(pZHC\|5)\,T7(pZHC\|7)\]。用1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ZHC\|5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表明插入片段约12kb,在基因内有一个\%Hin\%dⅢ位点。抗性测定表明受体菌DH5α在含有50mmol/L CuSO\-4的培养基上生长,在含有52mmol/L CuSO\-4的培养基上不生长,而转化子确能在含有52mmol/L CuSO\-4以上的培养基上生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12kb左右的插入片段含有桑吞的金属硫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84.
Wild plants in the diet of arhorchin mongol herdsmen in inner mongo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horchin Mongol herdsmen are one of the tribal and regional groups of the Mongol nationality still engaged in traditional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grassland areas of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t present. There are 77 species of wild plants used in their diet. An ethnobotanical inventory is presented, which includes the botanical names, folk names, parts used, usage, and the numbers of voucher specimens.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of the use of wild plants in their diet are expressed in the aspects that the Arhorchin Mongol herdsmen integrate to wild plants with their traditional diet and bromatherapy. Traditional usage may be used to exploit patterns of wild food plants in grassland areas.  相似文献   
85.
修饰SOD及未修饰SOD的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分子修饰SOD的酶活力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与未修饰的SOD进行了比较,对在不同温度下测定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经推算得出分子修饰SOD在25℃条件下,保存95%的酶活力达3.5年,保存90%的酶活力达7.2年,未修饰SOD在25℃条件下,保存95%的酶活力为103d,保存90%的酶活力为213d。  相似文献   
86.
Rickettsia隶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的α亚群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革兰氏阴性菌,是形态多样的次生真核细胞内共生菌。Rickettsia的功能是多样的,在一些宿主中为营养共生菌,在另一些宿主中为生殖调控因子,或以昆虫为载体的植物病原菌,此外,Rickettsia还能增强宿主抗药性,提高宿主抵御天敌、高温或者其它致死因素的能力。本综述主要从Rickettsia的起源、分类、在昆虫体内的分布、传播方式、与昆虫生殖调控的关系以及基因组进化等方面,简述Rickettsia的研究进展,重点提出了Rickettsia研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明确Rickettsia与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87.
通过观察阿尔泰蝠蛾雌雄蛹的外部形态结构,并测量其体征和体重数据,寻找可用于鉴别蛹性别的无损方法;再借助于解剖等方法鉴别蛹的确切性别,检测鉴别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雌雄蛹在体征和体重数据的分布范围上有重叠,不能籍此区分其雌雄性。然而,雄蛹腹面第8腹节和第9腹节间分节明显,第9腹节未向第8腹节纵伸,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上,生殖孔两侧各有一球形突起,生殖孔前缘与肛门前缘间的距离短于肛门的长度;雌蛹不具备以上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开发的鉴别阿尔泰蝠蛾蛹雌雄的方法,鉴别活蛹的准确率均为100%(n=180)。该方法对活蛹无损伤、准确、可靠、简便易学。  相似文献   
88.
烟草种植业是重庆山区农户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温室白粉虱在该地区多次爆发成灾,对当地烟叶产量、品质造成巨大损失。为明确重庆山区烟田粉虱种群发生、扩散规律及垂直分布情况,本文利用陷阱诱集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连续2年定点调查数据发现,整个生产季节内从6月开始出现成虫,温室白粉虱具有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在8月初和9月初,且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趋嫩性,以上部数量居多。在温室白粉虱成虫扩散期间利用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明确了种群扩散关键因子,在温度、湿度、风速三者之间,风速是其扩散的关键因子,风速与种群扩散相关系数r=0.967,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1.177%。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种群扩散初期对下风向地区需格外关注,重点防控2个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89.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对气候变化敏感且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气候变暖、水污染、草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动态变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因能有效地反映植被覆盖程度和生长状况而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动态的研究中。气温与降水被认为是影响青藏高原植被动态的主要气候因子,放牧强度与人口数量则是主要人为因子。因此,研究高寒草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预测未来草地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青藏高原生长季草地的NDVI、气温、降水、放牧强度及人口数量等数据,在县区尺度上,采用趋势分析法探究了1982—2013年青藏高原143个县区生长季草地NDVI动态变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变化,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32年来青藏高原143个县区气候、人为因子变化对草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草地植被生长状态呈现“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2)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整体增加,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3)在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因子主导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DVI的变化,降雨和气温的增加促进草地NDVI的增加,放牧强度的持续增加则导致草地NDVI的减少。  相似文献   
90.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 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 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 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1 Tg=1012 g)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