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70篇
  免费   2470篇
  国内免费   3932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345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1380篇
  2020年   1125篇
  2019年   1324篇
  2018年   1193篇
  2017年   921篇
  2016年   1243篇
  2015年   1849篇
  2014年   2118篇
  2013年   2251篇
  2012年   2713篇
  2011年   2477篇
  2010年   1617篇
  2009年   1545篇
  2008年   1634篇
  2007年   1374篇
  2006年   1185篇
  2005年   1020篇
  2004年   830篇
  2003年   776篇
  2002年   623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对一组病理相关蛋白基因在烟草 ( N icotiana tabacum cv. Wisconsin 38)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 ,包括 :碱性几丁质酶、β- 1 ,3-葡萄糖苷酶、渗透蛋白及伸展蛋白。RNA杂交实验表明在正常烟草植株中上述 4个基因具有发育和器官专一性的表达。在含有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基因烟草丛生芽中 ,这 4个基因的表达受过量合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和载体效应的共同调节 ,细胞分裂素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 ,而载体效应则促进它们的表达。热激处理也明显降低这 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述结果表明这些病理相关蛋白基因具有复杂的调控系统  相似文献   
72.
荧光假单胞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实验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AS—3菌株的不正常发酵液中分离到一种噬菌体,将其命名为PFAS。AS—3菌株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D-异维生素C的前体物质2-酮基-D-葡萄糖酸。电镜观察表明PFAS噬菌体呈蝌蚪形,具有直径为66nm的六角形头部及长117nm的尾部。通过紫外线诱变及自然选育两种途径,配合简便有效的初筛方法,经多次分离、纯化、复筛最终在摇并发酵试验中获得6株产量稳定地高于对照敏感菌的抗噬菌体菌株,可望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3.
74.
研究了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产生胞外多糖的适宜条件。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80.00,酵母膏1.25,KH_2PO_3.00,MgSO_4·7H_2O0.05,CaCO_3 10.00,pH6.0。在30℃,旋转式摇床(200r/min)上培养6天。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可达17.38g/L,对底物的转化率为21.725%。  相似文献   
75.
王华  张正线 《遗传学报》1995,22(6):413-423
葡萄糖转运蛋白是一个在结构上相似功能上不同的多基因家族(GLUT1-GLUT5)。由于这一组蛋白和体内的葡萄糖利用有关,因此被认为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抗性)的一个候选基因。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生物这一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顺序;推测了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布;计算了蛋白质和核苷酸的进化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子进化树。研究表明:这一基因家族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极为相似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布以及结构的对称性。提示这一基因家族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并可能通过基因的重复而形成。这一进化机制可能有利于氨基酸结构的稳定及抵抗突变的作用。由于邻元法构建的进化树其分支长度存在差异,提示在这一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中,各分支上的进化速率并不相同。蛋白质进化距离和核苷酸进化距离所构建进化树的差异提示了在基因组中可能存在隐匿替换。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都提示了GLUT1、3、4在结构和功能上要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76.
拉萨郊区藏族跖纹主线走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味精法采集跖纹,体视显微镜下追踪跖纹主线走向,分析了250(男女各125人)拉萨效区藏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结果显示:A线主要走向1区,其次是7区;B线亦多止于1区和7区;C线主要止于和9区;D线止于1区 频率最高;E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z^d线止共位置较高(13区和11区),而P^f线止区较低(7区)。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提示藏族践纹主线走向有自己的特点,又呈现  相似文献   
77.
精制白喉毒素加0.02Mβ—丙氨酸,再加甲醛溶液经适当的时间解毒,即可转化为完全类毒化且无毒性逆转的精制白喉类毒素。此精白类的脱毒试验、毒性逆转试验、安全试验及效力试验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在脱毒过程中絮状单位的损失明显低于单纯甲醛脱毒者,纯度亦相应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8.
野生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生牡丹种子一般较小,而且不同产地之间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其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萌发期长达半年以上,且萌发温度在10~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四个不同分布地的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率较一致,均在60~77%之间。三个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率则相差甚远,分布于甘肃文县的萌发率达76%,而分布于陕西略阳和湖北神农架的萌发率则分别只有12%和4.4%,出苗率则更低。本文认为紫斑牡丹的种子特性是其在自然界处于濒危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噬菌蛭弧菌噬菌斑的鉴别与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秀茹    梁钢  邵立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4):228-232
本文报告了使用1/500营养肉汤双层琼脂培养基,在含有宿主菌及寄生菌混合物的软琼脂层中,蛭弧菌、变形虫及鞭毛虫等均可形成噬菌斑,但其大小、形态、扩展速度不同。鉴别方法除依据噬菌斑形态特征外,主要靠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观察。蛭弧菌的纯化用单斑传代,一个直径为1mm的噬菌斑含有约105-6pfu/ml(每毫升噬菌斑形成单位)。  相似文献   
80.
Commonly a key element enabling proteins to function is an amino acid residue or residues with functional side chains having shifted pKa values.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n a set of protein-based polymers (model proteins) that exhibit hydrophobic folding and assembly transitions, and that have been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large hydrophobic-induced pKa shifts by selectively replacing Val residues by Phe residues.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pentapeptides, actually poly (tricosapeptides) with six varied pentamers in fixed sequence,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o have the same amino acid compositions but different proximities between a single aspartic acid residue and 5 Phe residues per 30 residues. With the 5 Phe residues distal from the Asp residue, the observed pKa shift was 2.9 when compared to the Val-containing reference. With the 5 Phe residues within 1 nm of the Asp residue, the pKa shift was 6.2. This represents a free energy of interaction of 8 kcal/mol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largest pKa shift documented for an Asp residue in a polypeptide– or protein–water system. Data are reviewed that do not support the usual electrostatic arguments for pKa shifts of charge–charge repulsion and/or unfavorable ion self-energies arising from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hydrophobic moieties, but rather the data are interpreted to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an apolar–polar repulsive free energy of hydration, which results from a potentially highly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between apolar and polar species for hydration. © 1994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