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6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彭道有  岳华  何卫  关彦军  赵龙 《生物磁学》2011,(8):1509-1513
目的:探索中老年慢性肾脏病并发左室肥厚(LVH)的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肾内科住院的40-75岁CKD2-5期患者21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收缩功能减退(79.1%VS 20.3%P=0.000);左房扩大检出率高于左室扩大检出率(46.5%VS 19.8%P=0.000);室间隔增厚检出率(IVSH)也高于左室后壁增厚检出率(LVPWH)(43.0%VS 21.1%P=0.000);LVH的发生率高于IVSH检出率(47.9%VS 35%P=0.001),其中女性LVH高于男性(73.2%VS31.0%P=0.000),然而若采用另外一种诊断标准,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50%VS 34.5%P=0.068)。(2)IVSH组收缩压、脉压、血肌酐均高于无IVSH组。IVSH组除上述因素外血磷尚高于无IVSH组,但在CKD5期的亚组分析中仅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LVH组收缩压、脉压均高于无LVH组,而血红蛋白、体质指数则低于对照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性别、体质指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40-75岁的心血管疾病高危的CKD患者中,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LVH,根据公式计算的LVMI诊断阳性率最高,但诊断切点仍需进一步研究。(2)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贫血、低体质指数、女性均可能是LVH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可能是防治LVH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22.
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几点思考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4.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而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比较低。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中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主要对解磷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解磷机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5.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且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用最大,是颇受研究人员关注的一类菌根真菌。多年来,人们尝试着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AMF与植物的互惠机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分子技术在该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这一共生体的互惠机制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从营养学角度入手,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丛枝菌根(AM)真菌对土壤中养分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在概括当前AMF促生机制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6.
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Calvin循环中的关键酶,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酶,广泛地存在于一些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高等植物中.对原核生物RubisCO的结构、活化、动力学性质、基因结构表达与调节、基因工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7.
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 是一个与胞浆内动力蛋白的功能相关的多亚基复合物.动力蛋白(dynein)为向微管负端运输的马达蛋白,其多种功能包括细胞核迁移、有丝分裂纺锤体定位以及细胞间期和有丝分裂的细胞骨架再组装.Dynamitin,是一个50 kD的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亚单位, 对于稳定动力蛋白激活蛋白复合物是非常重要的.为研究这种稳定性机制,分析了dynamitin的序列,并揭示dynamitin的一些DNA序列与ATP酶的Walker A 和 Walker B 序列具有同源性.纯化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标签蛋白dynamitin和无此标签的蛋白dynamitin都特异性显示了ATP酶活性.DNA序列Walker A的失活突变可废除dynamitin蛋白的ATP酶活性,而Walker B 序列无此作用.因此,突变实验进一步证实dynamitin蛋白的ATP酶活性.ATP酶活性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Km为 125.78μmol/L和 Kcat 为7.4 min-1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肠系膜下神经诱发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肠系膜下神经节施加不同浓度(分别为2.5、5、10g/L)的辣椒素或其载体(对照)后,在其中枢端给予能引起反应的方波刺激,记录节后神经外周端的动作电位。结果:虽然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且辣椒素对其神经作用的阈值也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辣椒素浓度为2.5~5g/L、作用3min后,即可使神经的敏感性降低;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即随着辣椒素浓度的升高,其对神经的脱敏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辣椒素对肠系膜下神经节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关洪英  唐志权  李辉 《遗传学报》2006,33(6):501-506
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是一种氧化还原性酶,参与体内多种能量代谢反应.它可以催化苹果酸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和CO2,并使NADP+还原成NADPH,NADPH是脂肪酸合成所必需的载体,棕榈酸可以利用生成的NADPH来合成长链脂肪酸,MD的活性与脂肪酸合成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MD也参与体内骨骼肌、心肌的能量代谢,并对肌纤维的生长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根据鸡MD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侧翼区检测多态性位点,在235bp(GenBank登录号U49693)处发现一个SNP位点,此位点是一个限制性内切酶(SphⅠ酶)发生变化的位点.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脂双向选择系的第8世代肉鸡和东农F2资源群体为实验材料,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建立适合的统计模型,进行基因型与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低脂系第8世代肉鸡中AA基因型个体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的大胸肌重和大胸肌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在东农F2资源家系中BB基因型个体的大胸肌重和大胸肌率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个体的肝脏重和肝脏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所述,MD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30.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PCR-RFLP方法通过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以及陶赛特×中国美利奴羊和萨福克×中国美利奴羊杂交后代共615只个体的FecB基因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体尺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不同品种(系)绵羊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研究,发现BB和B+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P<0.01).在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3.70 kg和18.0±3.31 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kg,P<0.05);此外,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比++基因型群体胸围、胸宽较大(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群体的第一胎产羔数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BMPR-IB基因为影响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首次证明该基因对后代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具有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