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08篇 |
免费 | 1779篇 |
国内免费 | 3120篇 |
专业分类
109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4篇 |
2023年 | 264篇 |
2022年 | 371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408篇 |
2019年 | 437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284篇 |
2015年 | 396篇 |
2014年 | 593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691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550篇 |
2009年 | 559篇 |
2008年 | 593篇 |
2007年 | 584篇 |
2006年 | 508篇 |
2005年 | 447篇 |
2004年 | 327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3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通过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东莨菪碱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观察东莨菪碱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外科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h、24h、48h、72h血清SOD、GPx和MDA水平,并根据GO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两组患者血清SOD、GPx和MDA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优良率和死亡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使用东莨菪碱静脉推注治疗,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脑组织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2.
为船舶、乐器等特殊行业需要的弦切板数控加工提供数学描述理论,提出的这些理论将为数控加工的数学模型建立提供基础理论,为板材纹理的视频再现提供数学方法.本文提出的理论还将为三角形下锯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制材工艺结合起来,将使传统加工工艺数学化,为科学管理和数字化控制提供了理论.本文是木材工业中用数学描述加工过程的开始,可以推进木材工业加工过程数学描述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破坏性疾病,一旦脊髓损伤发生,治疗棘手,对患者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近年来,通过建立大鼠脊髓损伤细胞相关模型,对于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深远意义。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或间接对脊髓损伤有双向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模型培养制备方案等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建立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可模拟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提供指导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p21在红藻氨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经红藻氨酸(KA)处理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细胞损伤,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21与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p53反应元件1结合情况。结果:KA处理后神经元明显损伤,部分细胞胞体缩小、变圆,突起变短、减少或消失,p21与p53蛋白表达上调,并且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的p53反应元件1结合增加。结论:在KA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作用中p21蛋白表达上调,而p53直接参与了p21的激活。 相似文献
65.
蒙古栎红松林演替模型FOROAK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forest dynamics theory, gap model FOROAK wa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long-termdynamics of Mongolian oak (Quercus rnongolica Fisch.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forest. The model included two parts: biological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growth. Different areapatches were used in simulating forest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forest gap was 0.05 hm2. Themodel testing demonstrated that it could reasonably simulate forest dynamic process, and had a very highaccuracy to predict species compositions. The observed species basal areas was similar to the predicted at 60,100 and 270 year forests, the observed species compositions were similar to the predicted at old forest period.Complex changes were found through modeling forest dynamics of bare ground. Mongolian oak and white birch( 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 ) dominated at early stage, forest dominated by broad leaved species was formedat middle stage, and then Korean pine dominated at latter stage. The prediction of current primary forestshowed that it was steady during the next 300 year period, the number of trees and the biomass of Korean pine changed very little. 相似文献
66.
67.
68.
东亚飞蝗蝗区的结构与转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蝗区可看成是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 本文列举了蝗区的共同生物地理特征, 并摘要叙述了四类主要蝗区在中国的分布。这四类蝗区是滨湖、沿海、河泛与内涝。每类蝗区中包括有形态与性质均不相同的异型次级结构, 次级结构能互相转化, 并可导致蝗区类型间的转化。四类蝗区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表现于飞蝗发生动态上的特殊规律, 但四者在形态解剖上有共同的特征, 并在最初形成因素上都直接或间接与黄河等大河道的变迁相联系。此外, 四类蝗区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 都呈现阶段现象, 此阶段现象系蝗区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自然变化规律的顺序性。蝗区发生地的消灭决定于主导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第二、三类因素消灭, 仅能实现临时性的改造, 只有在第一类因素消灭后方能达到根本改造, 但是二、三类因素在一定时间内的量变积累, 亦可以导致第一类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收集生物制剂生产中洁净间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限度检测样品,应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VITEK 2 Compact)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其适用性。方法利用革兰染色法和VITEK 2 Compact系统对4种标准菌株和291个纯菌鉴定样本进行方法学验证;对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沉降菌及微生物限度样本共313个进行菌型鉴定,确认此系统在生物制剂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在收集的313个样本中,共检出微生物268株,其中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18株、沉降菌188株、微生物限度62株。可信度均在93%以上。其中革兰阳性菌:藤黄/里拉微球菌46次,库克菌属35次,葡萄球菌属70次;阴性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38次,鲁氏不动杆菌7次。结论 VITEK 2 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及疾控中心,尤其对无菌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质控和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