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LRP16通过调控E-钙粘合素的表达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RP16在原代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状态以及腋窝淋巴结侵袭数目密切相关.为研究LRP16基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并探讨涉及的分子机制,采用基质胶黏附实验与Transwell方法,检测内源性LRP16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生长与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抑制LRP16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降低了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与迁移能力;采用FVB小鼠进行的实验性转移试验结果显示,抑制LRP16显著降低了MCF-7细胞的肺转移结节数目;为探索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了LRP16对乳腺癌转移相关分子MMP-2, MMP-9, CD44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LRP16抑制的MCF-7细胞中只有E-钙黏着蛋白蛋白表达上调.进一步的Northern印迹与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LRP16可上调MCF-7细胞中E 钙黏着蛋白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共转染与双荧光素酶方法检测LRP16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效应,结果显示,LRP16抑制E 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5′-近端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该抑制效应选择性存在于内源性ERα阳性细胞,并且依赖于雌激素的存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方法(ChIP)检测ERα与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LRP16基因表达缺陷的MCF-7细胞中,ERα抗体沉淀到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DNA序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抑制LRP16基因表达,削弱了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其分子机制涉及了LRP16通过ERα介导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转录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2.
对内蒙古呼伦贝尔陶顺阿尔山水体与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16S rRNA基因(V3~V5区)高通量测序。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共获得594 226条优化序列。结果显示,水体中最主要的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沉积物样品中的主要优势类群为盐厌氧菌门(Haloanaerobium);细菌在属分类水平上,水体中优势菌群为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冷弯菌属(Psychroflexus)、盐厌氧菌属(Haloanaerobium);沉积物样品中优势菌群为盐厌氧菌属、盐单胞菌属、未分类菌(no-rank-f-unclassified),其中存在大量的未知物种。陶顺阿尔山水体与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且差异性大,未知菌种居多。本研究首次阐明了陶顺阿尔山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为今后开发和利用陶顺阿尔山的功能菌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生发泡迁移(GVM)是大多数两栖类动物中卵母细胞成熟之前都可以观察到的、涉及细胞核行为的现象。本实验在光镜水平上对激素诱导下的黑眶蟾蜍卵母细胞的GVM现象、以及细胞骨架解聚剂类药物———秋水仙素、细胞松弛B(CB)对这种激素诱导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AZAN染色法观察了GVM过程中生发泡周边纤维骨架的结构变化。将取自刚脱离冬眠期雌体的卵母细胞按不同的培养液、分三个实验组,体外培养不同的时间后,固定、染色、观察。对照组培养液成分为Ringer液中加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脑垂体;实验组分别增加秋水仙素或CB。Tab.1和PlateI1,4,5,6,7,8,9表明:经过体外培养4h,各组生发泡均向动物极表面发生了迁移。但是,秋水仙素的作用在培养的前2h,对GVM表现为促进效应(PlateI5);而培养的后2h,却表现为抑制(PlateI8);CB的作用始终是抑制(PlateI6&9)。6h后,各组生发泡均告破裂(PlateI10,11,12)。正常情况下,生发泡周围被一环形纤维包围,其外侧有两个纤维化小体(PlateI2)。发育较快者,纤维化小体消失,植物极附近纤维逐渐加厚(PlateI2  相似文献   
114.
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PTC尝味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阈值法对云南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2327人进行了苯硫脲(PTC)味阈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尝味阈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不同民族的味盲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三个民族总计,男女尝味阈值差异高度显著,味盲率差异高度显著;傣族、景颇族和阿昌族中,男女尝味阈值均有高度显著差异;傣族、景颇族的男女性别的味盲率间有高度显者性差异,阿昌族性别味盲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民族总计,少年与成年组尝味阈值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味盲率间无显著性差异。傣、景二个民族不同年龄的尝味阈值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阿昌族年龄的尝味阈值间无显著性差异;傣、景民族年龄间的味盲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阿昌族味盲率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  相似文献   
115.
光敏核不育水稻遗传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16.
本文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在武汉地区春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并分析了幼虫分布的虫龄结构。结果表明,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对花的危害率显著高于豆荚;百花虫量和百荚虫量最高分别为65头和15头,分别位于盛花末期和盛荚中后期。花器中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而荚中4龄和5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1~3龄幼虫。豇豆花不同部位的虫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花药中的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花萼中1~3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4龄和5龄幼虫;而子房中各龄期幼虫分布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花萼中各龄期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花药和子房。本研究明确了豇豆荚螟幼虫在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及虫龄结构,对于制定该虫的科学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红腹锦鸡肺的组织结构与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红腹锦鸡(Chroysolophus pictus)肺的微细结构和微血管构筑特征,为呼吸生物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用组织学方法和微血管铸型技术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研究了红腹锦鸡肺的组织结构与微血管构筑情况。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肺主要由各级支气管构成,从三级支气管上呈辅射状分出许多呼吸毛细管(微气管),并相互吻合成网状,呼吸毛细管外面包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红腹锦鸡肺毛细血管垂直围绕在各微气管外,并相互吻合成密集的立体微血管网;毛细血管管径4.5~7.0μm,微气管直径11~50μm。并对肺微血管构筑情况与呼吸效率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平脐蠕孢菌)和接菌+MeJA(0.5、1.0、1.5、2.0、2.5 mmol/L MeJA喷施叶片后接菌)3组处理,于三叶期调查叶斑病发病情况并据此筛选最适MeJA浓度,然后测定不接菌、接菌及接菌++ MeJA(最适浓度)处理不同处理时间叶片的抗氧化酶、抗病相关酶活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叶面喷施外源MeJA提高了大麦对叶斑病的抗性,1.5 mmol/L MeJA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19.03%,诱导抗性效果最佳;(2)与单独接菌处理相比,1.5 mmol/L MeJA处理大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而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其受MeJA调控转录因子及编码抗病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外源喷施1.5 mmol/L MeJA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调控抗病相关酶基因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进而提高大麦植株的叶斑病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9.
为寻找与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发展有关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71558数据集,筛选受家族影响的肾上腺结节与正常的肾上腺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scape v3.9.1软件中的插件cytoHubba筛选出关键基因,进一步经NetworkAnalyst分析TF-miRNA共调控网络和蛋白质-化合物相互作用。共鉴定出336个DEGs,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粘附过程、细胞增殖的正调节过程和RNA加工过程等生物过程,并涉及钙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等。通过cytoHubba插件获得5个hub基因,经验证分析,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CAN)、双糖链蛋白聚糖(Biglycan,BGN)被认为是家族性双侧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的GSEA分析结果显示,VCAN主要与丁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等有关。BGN主要涉及剪接体、皮质醇的合...  相似文献   
120.
可溶性有机碳在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米槠天然林(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内米槠凋落物并通过挖剖面法分6个土层采集土样至1m。通过浸提米槠凋落物得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液并在室内模拟其在不同土层的淋溶过程,不仅分析了土壤性质对DOC淋溶的影响,还研究了淋溶前后DOC化学结构的变化,以阐明DOC在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探寻米槠天然林土壤的固碳潜力和DOC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更强,亲水性DOC与疏水性DOC间会争夺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位点,而且芳香化合物和大分子物质等疏水性DOC组分会被优先吸附;(2)红外光谱表明,芳香类和醚类等疏水性物质会优先被吸附,烷烃类物质却不易被吸附,土壤中原有的酚、醇类亲水性物质会被初始DOC中的疏水性物质置换出来;(3)土壤DOC的截留能力与粘粒、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影响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DOC截留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