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2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354篇
  36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总被引:46,自引:9,他引:46  
彭少麟  任海  张倩媚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控制污染物的流入,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改良湿地土壤,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相似文献   
102.
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洋运输业十分发达,通过贸易,旅游,运输等途径有意或无间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工作,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针对外来杂草和通过压舱水载入的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制定了《国家杂草策略》,《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和《压舱水指南》等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和指南,并提出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2)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3)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4)采取适当的引进预防,消除,控制和恢复措施;(5)开展科学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103.
104.
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建立与人类乳腺增生病相类似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手术、己烯雌酚、黄体酮处理动物。检测血液中雌二醇(E2)、黄体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乳腺组织作组织形态学观察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动物的乳腺组织切片均有典型的乳腺增生;血清中各激素的水平也有不同的变化。结论采用“己烯雌酚 黄体酮”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建立乳腺增生病的动物模型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采用SephadexG 75和HiPrep 1 6 / 6 0DEAE离子交换等方法从赤子爱胜蚓 (Eiseniafoetida)中提取到一组活性蛋白质成分 ,双向电泳分析证明它们为一组pI在 3 .0~ 4 .0之间的酸性蛋白质 ;利用体外K5 6 2、HeLa、SY5Y等肿瘤细胞抑制实验和纤维蛋白平板实验 ,跟踪测定活性 ,证明乙醇沉淀组分D2 (8)是既具肿瘤抑制 ,又具有激酶活性的蛋白质成分。同时应用非变性电泳对乙醇沉淀组分进行分离 ,并利用电洗脱、凝胶原位酶解和ESI MS等蛋白质组学方法 ,鉴定了其中 6种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N末端序列和肽质量指纹图信息 ,其中条带 9与D2 (8)组分为同一种蛋白质 ;研究证明蚯蚓中含有既具抗肿瘤活性又具有激酶活性的蛋白质成分。采用的方法可适用于活性蛋白质成分的整体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106.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北柴胡营养器官中分泌道的发育以及挥发油的积累.并重点探讨了挥发油的分泌机制.结果显示.分泌道细胞的质体、细胞基质以及线粒体参与挥发油或其前体物质的合成,而内质网参与挥发油向分泌道腔隙的转运.在分泌道发育的后期,大量小泡与分泌细胞相邻壁的质膜融合,并将其内的物质释放入此部分细胞壁中,与此同时,此部分壁在靠近腔隙的位置结构变得松散.然后围绕腔隙的壁在相邻两分泌细胞相接的位置面向腔隙外突形成许多小泡,并将小泡释放入腔隙中.由此可见.北柴胡分泌道中挥发油主要以胞吐方式被排入分泌道的腔隙中.  相似文献   
107.
108.
植物叶发育调控机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海 《植物学通报》2003,20(4):416-422
在植物的营养生长阶段,叶原基从植物地上部分顶端分生组织的周边区形成,在一系列细胞分裂和分化程序的指导下,最终发育成叶。近年来,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鉴定和克隆了一批参与叶发育调控的关键基因,植物激素在叶原基的诱导和叶形态建成中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鉴定调控叶发育的新基因并且解释叶调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了解基因调控和植物激素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Triacylglycerols (TAG) are important energy storage molecules for nearly all eukaryotic organism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wo gene products (Plh1p and Dga1p)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erminal step of TAG synthesis in the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through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 Plh1p is a phospholipid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whereas Dga1p is an acyl-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Cells with both dga1+ and plh1+ deleted (DKO cells) lost viability upon entry into the stationary phase and demonstrated prominent apoptotic markers. Exponentially growing DKO cells also underwent dramatic apoptosis when briefly treated with diacylglycerols (DAGs) or free fatty acids. We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DAG, not sphingolipids, mediates fatty acids-induced lipoapoptosis in yeast. Lastly, we show that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s essential to lipoapoptosis.  相似文献   
110.
mu-Conotoxins (mu-CTXs) block skeletal muscle Na(+) channels with an affinity 1-2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cardiac and brain Na(+) channels. Although a number of conserved pore residues are recognized as critical determinants of mu-CTX block, the molecular basis of isoform-specific toxin sensitivity remains unresolved. Sequence comparison of the domain II (DII) S5-S6 loops of rat skeletal muscle (mu1, Na(v)1.4), human heart (hh1, Na(v)1.5), and rat brain (rb1, Na(v)1.1) Na(+) channels reveals substantial divergence in their N-terminal S5-P linkers even though the P-S6 and C-terminal P segments are almost identical. We used Na(v)1.4 as the backbone and systematically converted these DII S5-P isoform variants to the corresponding residues in Na(v)1.1 and Na(v)1.5. The Na(v)1.4-->Na(v)1.5 variant substitutions V724R, C725S, A728S, D730S, and C731S (Na(v)1.4 numbering) reduced block of Na(v)1.4 by 4-, 86-, 12-, 185-, and 55-fold respectively, rendering the skeletal muscle isoform more "cardiac-like." Conversely, an Na(v)1.5--> Na(v)1.4 chimeric construct in which the Na(v)1.4 DII S5-P linker replaces the analogous segment in Na(v)1.5 showed enhanced mu-CTX block. However, these variant determinants are conserved between Na(v)1.1 and Na(v)1.4 and thus cannot explain their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mu-CTX. Comparison of their sequences reveals two variants at Na(v)1.4 positions 729 and 732: Ser and Asn in Na(v)1.4 compared with Thr and Lys in Na(v)1.1, respectively. The double mutation S729T/N732K rendered Na(v)1.4 more "brain-like" (30-fold downward arrow in block), and the converse mutation T925S/K928N in Na(v)1.1 reproduced the high affinity blocking phenotype of Na(v)1.4. We conclude that the DII S5-P linker, although lying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ion-conducting pore,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mu-CTX binding, thus shaping isoform-specific toxin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