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克隆了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片段S600。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和始穗期,S600在杂种和父本中表达丰度均较高,而在母本中表达丰度相对较低。S600在分蘖期和始穗期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发育时期的调节。同源搜索结果表明S600片段是水稻SBPase的部分编码序列。为了获得完整编码序列,以S600序列检索粳稻日本晴cDNA数据库,获得了两个高度同源(99%)且功能未知的全长cDNA克隆(AK062089和AK065773)。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包含一个相同的117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92个氨基酸组成的水稻SBPase前体,其中包含有与底物结合、氧化还原调节有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检索发现该基因在水稻日本晴基因组中只有单个座位。  相似文献   
92.
S100在猫小脑中的分布及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S100免疫阳性(S100-IR)细胞,观察S100蛋白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中的分布,探讨其表达的年龄相关变化及意义。光镜下计数颗粒层和髓质中S100-IR细胞密度及浦肯野细胞(PC)层阳性细胞线密度。结果显示,颗粒层和髓质中S100-IR细胞密度较小、分布均匀,PC层阳性细胞相对密集,分子层未见阳性反应;阳性细胞胞浆深染。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小脑颗粒层、髓质和PC层中S100-IR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1),胞体较大,阳性较强。表明S100-IR细胞在小脑中的分布具区域性差异,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增生,推测其增生对衰老神经元的丢失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3.
末元古纪以Cloudina为代表的管状动物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具矿化骨骼的生物类群,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发现,但它并不是当时唯一的矿化生物类型,更多的动物骨骼化化石证据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沉积物中时有发现。作者在处理陕南末元古纪的化石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不同形态的微体管状化石(直径大多小于150μm),包括末端封闭的粗短管体,不分枝管体,末端扩展的骨针状构造及具多种分叉样式的分枝管体。这些化石的亲缘关系仍不清楚,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动物演化和矿化初始阶段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94.
95.
杂交稻及其三系叶片衰老过程中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对杂交水稻及其三系主茎第11叶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衰老过程中,SOD和CAT活性下降,MDA的含量增加,可作为衰老特征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相对应;CAT活性大幅度下降与SOD之间的不平衡,致使O_2~-代谢中间产物累积而引起膜的损伤。不育系的衰老进程比杂交水稻、恢复系和保持系慢,其SOD和CAT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三者,可能是不育系不易早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6.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l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
太白蝎蛉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宇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9,52(7):808-8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上研究了太白蝎蛉Panorpa obtusa Cheng成虫消化道的结构。结果表明: 蝎蛉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前肠包括咽喉、食道、和前胃, 但没有嗉囊,其中咽喉可分为骨化的前咽和附着扩肌的后咽(咽喉唧筒); 前胃壁很厚,内膜上长有许多排列整齐、紧密的棕色胃刺,司过滤、暂时储存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前肠末端有6个贲门瓣伸入中肠。中肠较长且膨大,其肠壁细胞由柱状细胞和再生细胞组成; 肠壁细胞外分别为环肌和纵肌,无胃盲囊,也未观察到围食膜。6根棕红色的马氏管位于中、 后肠分界处。后肠分为不对称的“V”字型回肠、环状结肠、以及膨大透明的直肠, 直肠内壁上有6个交替排列的直肠垫。最后简要讨论了蝎蛉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蝎蛉科昆虫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以DCC为催化剂,采用低温化学催化法合成生物素化白藜芦醇.产物采用Resourse RPC反相色谱柱分离、纯化,并且运用液质联用进行分析验证.MTT法测定产物体外对Hep G2、MCF-7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通过HPLC-MS、紫外扫描分析鉴定证实,分离得到的产物确实是生物素化白藜芦醇,其保留了原有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此种化学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操作方便.合成得到的白藜芦醇的生物素化衍生物,为下一步探讨白藜芦醇的结合蛋白提供简单有效的分子工具.  相似文献   
99.
应用PCR方法扩增犬细小病毒VP2基因,将其克隆至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转移载体pFastBacHTc上,命名为pFastBacHTc-VP2,将人工合成的犬瘟热病毒抗原表位基因T'TB克隆至VP2基因的上游,命名为 pFastBacHTc-T'TB-VP2.进而转化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携带犬瘟热病毒T'TB细胞表位和犬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Bacmid-BacHT-T'TB-VP2,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9后获得融合重组T'TB-VP2蛋白,大小约为70 ku.经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在无佐剂参与的情况下,按确定的免疫程序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体液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表达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抗CDV和CP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本实验为重组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受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共同调控.精子作为重要的雄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过程,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卵子,进而影响子代的发育.精子中携带有丰富的表观遗传信息,其中小非编码RNAs(small noncoding RNAs,sncRNAs)在精子发育不同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调控基因表达、介导蛋白质翻译,以及参与精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