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3篇
  136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8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44.
Paul  REL  Lafond  T  Müller-Graf  CDM  Nithiuthai  S  Brey  PT  Koella  JC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2004,4(1):1-13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direct and indirect selection have the potential to cause substantial evolutionary change in female mate choice. Similarly, sexual selection is considered a strong force in the evolution of male attractiveness and the exaggeration of secondary sexual traits. Few studies have, however, directly tested how female mate choice and male attractiveness respond to selection. Her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election experiment in which we selected directly on female mating preference for attractive males and, independently, on male attractiveness in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We measured the direct and correlated responses of female mate choice and male attractiveness to selection and the correlated responses of male ornamental traits, female fecundity and adult male and female survival.

Results

Surprisingly, neither female mate choice nor male attractiveness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to direct or to indirect selection. Fecundity did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lines in a way that suggests a possible sexually-antagonistic cost to male attractiveness.

Conclusions

The opportunity for evolutionary change in female mate choice and male attractiveness may be much smaller than predicted by current theory, and may thus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how we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mate choice and male attractiveness. We discuss a number of factors that may have constrained the response of female choice and male attractiveness to selection, including low heritabilities, low levels of genetic (co)variation in the multivariate direction of selection, sexually-antagonistic constraint on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variance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45.
46.
利用抗8氮鸟嘌呤的F9-1 aza突变株细胞与大鼠胸腺细胞融合,在HAT培养基中成功地筛选到FRT杂交细胞。该种细胞与亲本细胞F9-1 aza的细胞形态完全不同,呈成纤维样、上皮样、圆形或多突起样的分化细胞形态。在扩大繁殖后主要为成纤维样或上皮样细胞。对其中一个集落FRT-1核型检查表明杂种细胞染色体众数为80(范围62—88),C分带显示??包含F9和大鼠胸腺细胞二个亲本的染色体。FRT-1细胞的乳酸脱氢酶图谱中出现由大鼠LDH-A亚基与小鼠LDH-A亚基组成的杂种酶带。该细胞接种到经x光照射的129/Sv-ter小鼠皮下不能长瘤,亦不能在软琼脂上生长,表明F9-1 aza细胞的恶性表型已受到大鼠胸腺细胞基因组的抑制。  相似文献   
47.
湖北省恩施专区、蒲圻县、阳新县及武汉市蚊种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丝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湖北省流行颇为广泛。在对上述疾病采取防治措施之前,必须掌握有关当地蚊种的地理分布、孳生场所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确切材料。但是关于湖北省的蚊虫调查研究工作,过去作得不多。就作者等所看到的文献,最早为冯兰洲(1933)报告在武汉采到蚊虫5属9种,计按蚊属1种、库  相似文献   
48.
地里红恙虫产卵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文首次用配对的地里红恙虫成虫,在相对湿度100%和温度28±1℃时,在规定的营养状况下,比较长期地观察成虫的产卵。根据每天记录的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说明: 1.高营养组大部分的成虫被认为具有正常的或旺盛的生殖能力。这种生殖力在一年中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周期性的变化,因此,每对成虫每一季的产卵数量差别不大。 2.高营养组中还有少数的成虫被认为生殖能力不正常或很不正常。作者认为在自然界这样的成虫也是有的,但由于数量不多,当考虑一个地区恙虫卵数量的消长时,恙虫本身的生殖力问题,可以被忽视而不至于影响统计结果。 3.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高营养组一对成虫一年的平均产卵数大约等于低营养组的66倍,但高营养组供应的食物量只等于低营养组的6倍。说明在某一限度之内,产卵数量的增长可能大大地超过食物数量的增长。 (二)在几种恒温及室温的环境中,采用多成虫混合饲养的方法,比较大批和长期地观察地里红恙虫的幼虫孵出并计算产卵数量,显示: 1.如果成虫羽化后就生活在恒温和相对湿度100%的恒湿环境中,在一定的营养状况下,35℃与13℃左右可能是地里红恙虫产卵的上下限临界温度;而在18—28℃之间,似乎温度愈高产卵数量愈少。在18±1℃,23±1℃和28±1℃三种温度时,恙虫成虫的产卵数量似乎都是相当稳定。 2.在广州室温的环境中,冬季12-2月份,成虫虽然继续产卵,但幼虫的孵出很少,春季以后,3-5月是全年产卵最多的季节,加上越冬的卵许多在这时孵化,因此出现幼虫数量的高峰。 3.地里红恙虫的成虫,看来,只有连续两年生殖力旺盛时期。 4.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象13℃这样的比较低的温度对雌虫卵巢早期发育的影响可能大于对卵巢发育成熟后卵细胞的成熟的影响。在室温中,每100成虫第一年产卵数却接近于23±1℃恒温环境每100成虫第一年产卵数,而广州年平均温度恰恰是22℃左右。 5.在恒温环境中,当温度为23±1℃时地里红恙虫成虫的寿命可能最长。在室温环境中成虫的死亡率和季节有关,经过一个夏季成虫死亡比经过一个冬季多。 (三)综合本文几个试验结果,我们认为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根据某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一般指湿季)气温及其变化情况有可能推算这种恙虫产卵数量的消长,并且通过已经掌握的地里红恙虫卵在各种温度(相对湿度为100%时)的孵化率和孵化所需时间的资料,推算这地区这时期地面幼虫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49.
电针及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记录猫胃体部和胃窦部胃电为指标,对比观察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对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空腹轻度麻醉的状态下,猫胃体部胃电的振幅约为160μV、频率约为4.3次/分;胃窦部胃电的振幅约为370μV、频率约为4.5次/分。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中缝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均以抑制效应为主。在损毁中缝大核之后,电针对胃电的抑制效应大为减弱,提示中枢的下行性抑制参与了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用。切割脊髓背外侧索或分别切断双侧的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均能减弱下行性抑制对胃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的邻近结构,能兴奋猫的胃电,推测在延脑水平还可能存在“下行性兴奋系统”。  相似文献   
50.
从广东发现的恙虫蚴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文报告从广东发现的新种恙虫蚴8种,属于恙虫亚科(Trombiculinae)的有6种,属于背展亚科(Gahrliepiinae)的有2种,学名如下:(1)母鸡顶恙虫,新种Trombicula(Leptotrombidium)mugidi n.sp.;(2)矩板恙虫,新种 T.(L.)rectanguloscuta n.sp.;(3)通什恙虫,新种 T.(?T.)tungshihensis n.sp.;(4)心毛叶怯,新种 Trombiculindus cardiosetosus n.sp.;(5)赛圩赫列(恙虫),新种 Helenicula saihsuensis n.sp.;(6)合浦珠恙虫,新种 Doloisia hopuensis n.sp.;(7)五指背展(恙虫),新种 Gahrliepia(Walchia)wuchihensis n. sp.;(8)山牛背展(恙虫),新种 G.(W.)shanniui n.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