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6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942.
藏羚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藏羚羊的低氧适应机制与高原低氧环境的相关性,采用RT-PCR 技术,首次从藏羚羊心肌组织总DNA 中克隆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449 bp,
编码482 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5 kDa。序列分析表明,藏羚羊HDAC1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相似性超过90% ,其中与牛的相似性最高为98.27% ;它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似性达到
98.76% ~ 99.59%,显示出极高的保守性。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 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藏羚羊与牛先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传统的物种进化关系基本一致。藏羚羊HDAC1 基因编码区的成
功获得,为进一步揭示藏羚羊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3.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 new species arises and adapts to its environment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evolutionary biology.Se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ed size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are important fitness-related traits and have been shown to vary greatly among populations and species.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variation in seed traits in plant adaptation and speciation remains unclear.We carried out a population genetic study on nucleotide variation of one 11S seed storage protein gene(Pss) of Oryza rufipogon Griff,and O.nivara Sharma Shastry,two closely related wild rice species.By comparatively examining the genetic variation pattern of the regulatory and coding regions of Pss and fragments of six reference loci across different chromosomes,we found significantly lower polymorphisms at coding regions of the gene(PssI) in O.nivara relative to O.rufipogon.Neutral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polymorphisms at PssI in O.nivara was caused by positive selection rather than population demography,implying a role of selection on the 11S seed protein gene.Further phylogenetic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also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origin of O.nivar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daptive divergence on the coding region of Pss.It is most likely that higher reproductive effort would be favored when O.nivara arose from O.rufipogon populations and adapted to the environment change.  相似文献   
944.
为了探知基因组甲基化是否参与了昆虫抗药性, 本研究在室内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连续9个世代的3龄若虫施用吡虫啉, 用AFLP检测褐飞虱抗性产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多态性的变化。利用25对AFLP引物共获得120个位点, 其中15个位点呈现甲基化多态性, 共获得78条多态性条带。根据多态性条带在不同世代样本中出现的多少计算多态性条带比例, 其中最高比例出现在G5代(10.26%), 最低比例出现在G6代(1.28%)。多态性条带在不同世代间比例的变化趋势表明,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筛选产生快速应答。在筛选早期(G1, G2和G3)世代间DNA甲基化多态性比例差异相对较小, 变化范围在3.85%~6.41%之间; 在筛选中期(G4, G5和G6)世代间比例差异较大, 变化范围在1.28%~10.26%之间; 在筛选后期(G7, G8和G9)世代间比例差异相对较小, 变化范围在5.13%~7.69%之间。结果说明, 吡虫啉的连续施用能够诱导褐飞虱基因组产生甲基化变异, 初步揭示甲基化在褐飞虱抗药性产生过程中参与了基因组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945.
克隆植物对种间竞争的适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俊  邢福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6):587-596
克隆植物种群因其寿命的持久性、空间上的可移动性和繁殖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与非克隆植物有很大区别,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甚至成为优势种或者建群种。该文通过归纳有关克隆植物的种间竞争适应策略研究案例, 阐述了克隆植物的竞争能力差异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论述了克隆植物在构件形态、克隆构型、繁殖对策等方面对种间竞争的响应, 以及生理整合作用与种间竞争的关系; 分析了导致某些同类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认为实验对象差异、实验设计、生境条件与克隆植物形态及生理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克隆植物种间竞争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等可能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6.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947.
从浙江省3例SARS患者中收集含漱液标本,经处理后接种Vero、RD、VeroE6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3d后在Vero和RD细胞中可观察到细胞病变。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病毒核酸,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并经测序证实从3份临床样本中分离到2株SARS冠状病毒株。对其中1株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并作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浙汀省SARS冠状病毒株与新加坡2774株和台湾TW1株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48.
细胞外基质包括基底膜和间隙基质 ,主要由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一些物质组成 ,具有维持细胞组织形态的作用 ,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 .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 ,必须有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 ,研究发现多种蛋白酶与该过程有关 ,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酶系统 ,金属蛋白酶系统中的MMP 2和MMP 9,组织蛋白酶B ,组织蛋白酶D ,以及透明质酸酶 ,胶原酶等[1] .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 (TypeⅡtransmembraneserineprotease ,TTSP)ST14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 ,并能激活uPA前体及HGF SF前体 ,参与…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皮不同损伤强度在不同时间出现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由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相同规格气囊,分别充入1、2、3Pa的压力,反复重复3次,分别在造型1、2、3周时各处死一批家兔,观察造型家兔血管内皮的病理学改变及相关活性因子的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血管内膜损伤强度为2Pa,球囊直径为3.0mm,球囊长度为20mm,插入深度为30mm的条件下,在造型时间为3周时,造型家兔血管内皮可呈现典型狭窄性病理变化,血浆TXB2、GMP-140、ET-1、CGRP含量、全血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聚集面积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变形面积、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在球囊压力为2Pa,造型时间为3周时可得到与临床极为相似的狭窄性动物模型,血管内膜、中膜明显增厚,相关活性因子变化显著,能满足药理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5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鱼腥草的药用部位地上茎、根状茎和叶进行了解剖学观察。鱼腥草茎和叶的表皮下有特殊的皮下层细胞.茎的皮层和髓中有分泌细胞存在。地上茎和根状茎之间在皮层细胞层数、周维纤维柱的有无、维管柱和髓所占比例、维管束束数、次生生长等办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它们各自担负的生理功能相关联。叶的皮下层细胞显著,它们是复表皮的一部分。叶表皮上有胶质化表皮细胞和水钵的结构。对鱼腥草茎和叶中的皮下层细胞的来源和功能、与其他古草本类群相关的结构特征以及水钵的结构与分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