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水稻内生放线菌OsiRt-1的分离鉴定及对稻瘟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水稻中分离、筛选并鉴定出对稻瘟病真菌具有拮抗性能的内生放线菌,对高抗菌株进行稻瘟病生防效果评定,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水稻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用环境扫描电镜(SEM)观察拮抗菌对稻瘟病菌菌丝形态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发酵滤液进行抗菌活性评价;大田条件下,喷洒拮抗菌孢子液于水稻,检测其稻瘟病控制效果;同时,对拮抗菌进行产酶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检测其聚酮合酶基因(PKSⅡ型)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结果】从1 800个水稻样品中分离出117株内生放线菌,从中筛选出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Osi Rt-1,鉴定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该菌株使稻瘟病菌菌丝出现畸形,其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8.06%;大田条件下,Osi Rt-1对水稻苗瘟、穗瘟均有较好防效,其中对苗瘟防效为7.76%,穗瘟防效高达25.65%,损失率降低了17.46%。与之对应,Osi Rt-1处理过的水稻地上部分,Osi Rt-1所占内生放线菌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处理水稻。该菌株具有可能降解真菌细胞壁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同时可产生植物生长促进剂铁载体、IAA、ACC脱氨酶。菌株Osi Rt-1呈现PKSⅡ型和NRPS阳性。【结论】菌株Osi Rt-1是一株具生防潜力的内生放线菌,在农业上具有实际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92.
本文研究了螺旋藻、栅列藻和织线藻的水提物对新疆紫草和硬紫草细胞生长和色素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藻的提取物对不同紫草细胞作用呈现差异。在生长阶段,对新疆紫草,上述3种藻的低浓度提取物促进生长但作用不大,高浓度的螺旋藻和栅列藻提取物强烈抑制生长;对硬紫草,各种藻提取液的所有浓度处理均有促生长作用。在色素形成阶段,连续用高浓度织线藻提取物处理可以加速新疆紫草色素形成,同时提高色素含量。低浓度的织线藻提取液处理能提高硬紫草色素含量。栅列藻的水提物对两种紫草的色素形成均起抑制作用。螺旋藻水提物的适当浓度可加速两种紫草的色素形成。B_5培养基中加高浓度织线藻水提物,可抑制新疆紫草生长阶段的色素形成。  相似文献   
93.
94.
通过醋酸洋红压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包括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确定在我国广西西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的水生薏苡(Coix aquatica Roxb.)属于一种新的六倍体细胞类型.这种水生薏苡与已报道的几种水生薏苡细胞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均不相同,它的染色体数目是2n=30,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和中期Ⅰ的细胞中形成10个二价体和10个单价体.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这种水生薏苡的20条染色体与四倍体的薏苡(C.lacryma-jobi,2n=20)的基因组DNA是高度同源的.45S和5S rDNA分别杂交到这种水生薏苡的两条染色体上,其中各有一条染色体与薏苡中携带45S和5S rDNA杂交信号的染色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和信号的分布状态.据此推测:四倍体的薏苡可能是这种新的水生薏苡细胞类型的一个亲本,它的另一个亲本可能是八倍体的水生薏苡(C.aquatica,2n=40),因为这种八倍体的水生薏苡在核型、植株形态及生长环境等方面与新的六倍体细胞类型的水生薏苡相似.  相似文献   
95.
记述采自广西大青山地区蚱总科昆虫3新种,即黑胫狭蚱 Xistra nigritibialis sp.nov.,横斑柯蚱 Coptotettix transimaculatus sp.nov. 及拟齿股蚱 Tetrix serrifemoroides sp.nov.。  相似文献   
96.
桃ACO基因反义转化桃幼胚子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和基因枪两种方法,以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幼胚子叶为受体,转化桃ACC氧化酶(ACO)反义基因片段,经筛选培养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芽。微芽嫁接培养抗性芽部分可成株。PCR、Southern 杂交和GUS基因表达等分子检测,初步表明外源反义ACO基因已经整合到桃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7.
采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比较分析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关系,首次报道了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DOM),I.cordatotriloba(MEX),I.nil(PER),I.nil(JPN),I.hederacea Jacq.(USA),I.hederacea Jacq.(HK)和种间杂交种67-1(I.batatas‘Xushu18’×I.hederacea Jacq.)及回交种(67-1×I.batatas‘Xushu18’)的nrDNA ITS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nrDNA ITS序列长度为570~600bp。其中,ITS1序列为185~209 bp,GC含量为53.11%~61.83%;ITS2序列为214~226 bp,GC含量为61.21%~72.89%;5.8S序列均为165 bp,GC含量为54.55%~55.76%。此外,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ITS序列信息位点均集中在ITS1和ITS2区;与其他甘薯属植物相比,I.wrightii ITS2的末端缺失了6~8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和野生种I.triloba、I.cordatotriloba、I.lacunosa、I.trifida的亲缘关系较近,与I.wrightii、I.pes-tigridis、I.grandifolia、I.nil、I.hederacea Jacq.、I.purpurea的亲缘关系较远;杂交后代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亲缘关系较近,与野生种父本I.hederacea Jacq.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8.
水稻穗顶部退化基因PAA2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和克隆水稻穗顶部退化突变体新基因,对研究小穗顶部退化的分子机制及克服育种和生产实践中因穗顶部退化引起的产量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源于中花11的穗顶部退化突变体,暂命名为Panicle Apical Abortion 2(paa2)。该突变体的穗顶部小穗发育异常、退化,后期退化部分脱落,稻穗形成秃尖,使穗粒数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个显性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将PAA2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的长臂端L2-33和L2-50之间,物理距离为80 kb的范围内。该研究结果为PAA2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利用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模拟帕金森病(PD)的运动不能,通过高频电刺激下丘脑后核(PH),观察大鼠僵直和运动能 力的变化,从而探讨PH 在PD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PH 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对 PH 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双侧PH 置入双极刺激电极,腹腔注射氟哌啶醇30 min 后,PH刺激组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 Hz,60 us, 100 uA),分别利用爬杆实验和跑步机实验评价大鼠僵直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 mg/kg 后,①大鼠呈僵 直状态,其潜伏期为167.88± 17.88 s, 给予双侧PH 高频电刺激后潜伏期显著缩短至77.5± 21.27 s(P<0.01)。②跑步机试验显示大 鼠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显著下降,分别为5.78± 0.90 cm/s 和8.06± 4.35 m(P<0.01),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显著提高跑动速 度和跑动距离,分别为12.72± 3.66 cm/s 和98.61± 96.75 m(P<0.01)。结论: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模拟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不 能症状,双侧高频电刺激PH 可显著拮抗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和运动不能的作用,提示PH 为DB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不能的有效 刺激靶点,为临床DBS 刺激PH 治疗PD 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