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5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3894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17篇
  2010年   532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27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复制及其中西药复方乳剂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人工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应用自制中西药复方乳剂对子宫内膜炎模型大鼠进行治疗。方法对实验大鼠子宫眼观病变、子宫内容物及单侧子宫指数进行检查,对实验大鼠子宫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应用3%冰乙酸对大鼠子宫进行刺激,第4天对大鼠子宫接种混合病原菌,能够稳定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中西药复方乳剂能明显降低大鼠子宫内细菌浓度、种类及单侧子宫系数,能明显减轻子宫的病理变化。结论中西药复方乳剂对子宫内膜炎模型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32.
对影响红豆杉内生真菌拟盘多毛孢属菌株H619生长的11个发酵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适宜生长的C源、N源、C/N、pH值、Ca~(2 )和Mg~(2 )浓度分别约为蔗糖、玉米粉、25:1~35:1、7~8、1.5‰、0.07‰;最优培养条件约为装料比50 mL/250 mL、接种量10%、转速176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7 d。探讨了各因素影响菌丝生长的显著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33.
为了对实验室已分离的1株高效降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的真菌(NJA-1)鉴定,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以及rDNA ITS区基因序列的扩增、测定。形态学观察发现该菌属于曲霉属黑色组曲霉黑曲霉集合体。进一步分别用引物对BMB-CR和ITS2及ITS1和ITS4扩增rDNA的ITSⅠ-5.8S rDNA-ITSⅡ,得到总长为738 bp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基因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该菌rDNA ITS区基因序列与塔宾曲霉的同源性为100%,最终确定NJA-1为1株塔宾曲霉。菌株NJA-1 rDNA ITS区基因序列收录入GENBank,登陆号为EF178271。还对NJA-1的生长特性、炭源和氮源的利用、适宜生长的培养基pH等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为该菌的大量培养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34.
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Ag)幼虫是一种营钻蛀性生活的重要林业害虫,通过传统纯培养、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出其肠道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 olyticus,S.haem olytic-us)Ag06菌株和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 is)Ag08菌株。从中筛选菌株S.haem olyticusAg06进行质粒消除后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电转化技术将含有对鞘翅目昆虫具专一性毒力B t杀虫基因cry3A的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thuringiensis穿梭表达质粒pHT305 a和pHT7911分别转入其中。经质粒稳定性试验、转化子生长特性测试等分析,结果显示cry3A基因已经成功转入Ag幼虫的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中。  相似文献   
935.
细胞内肌动蛋白(actin)通过与actin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s,ABPs)相互作用,形成以F-actin为基础多种ABPs参与装配的高度有序的超分子聚合结构,行使各种重要生理功能。在体外聚合条件下,不存在F-actin稳定剂时纯化的actin主要通过自装配形成大尺度的聚集堆积结构;这种表观无序的结构体系由于被认为不具备细胞功能活性而受到忽视。利用激光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技术,对actin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形成的大尺度聚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actin在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除了形成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之外,还能够聚合形成复杂的离散结构,包括树状分支的纤维丛、无规卷曲的纤维簇以及具有不同直径的长纤维等;这些大尺度纤维复合物明显不同于在ABPs或过量F-actin稳定剂参与下形成的由单根微丝和微丝束构成的聚合结构。表明无ABPs或F-actin稳定剂存在的情况下,体外聚合的F-actin在一定条件下可进一步聚集缠绕形成复杂的纤维结构或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事实上,actin自装配过程反映了其固有的聚合热力学特性,深入探索将有助于理解ABPs在体内actin超分子聚合结构体系装配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36.
研究了热作用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对532 nm的KTP和1064 nm的Nd:YAG激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及其差异,实验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BPH组织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结果表明:热作用下的BPH组织对532 nm和1064 nm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都是随着加热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20℃到80℃的温度范围内,BPH组织对532 nm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都分别显著地较其对1064 nm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要大,其对532 nm和1064 nm的吸收系数的最大值都在20℃,其值分别为1.663 mm-1和0.127 mm-1,最小值分别在50℃和70℃,其值分别为0.864 mm-1和0.034 mm-1,其对532 nm和1064 nm的吸收系数的最大差异在70℃,其值为2647%,其对532 nm和1064 nm的约化散射系数的最大值都在80℃,其值分别为2.036 mm-1和1.421 mm-1,最小值分别在50℃和70℃,其值分别为1.499 mm-1和0.246 mm-1,其对532 nm和1064 nm的约化散射系数的最大差异在70℃,其值为555%,在70℃的热作用下BPH组织达到完全热凝固,其对532 nm和1064 nm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差异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37.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2对人骨肉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hBMP)12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作用,分别用hBMP12重组腺病毒(AdBMP12)以及含重组hBMP12(recombinant hBMP12,rhBMP12)的条件培养液干预人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利用台盼蓝拒染法、TUNEL法、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双染法、Transwell小室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与相应对照组相比,AdBMP12和含rhBMP12的条件培养液的干预致两种骨肉瘤细胞株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凋亡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且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穿膜数均明显减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干预3d后开始逐渐增加,至第9d仍可观测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无论是以腺病毒介导基因转入还是重组蛋白直接作用方式,hBMP12都可以抑制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和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38.
939.
940.
艾滋病已在世界范围内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抑制HIV-1与细胞膜融合的多肽抑制剂由于其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生物毒性低和作用效果明显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针对HIV-1与细胞的融合过程中涉及gp160的分裂、gp120与CD4受体及辅助受体的结合、gp41自身的折叠及与细胞膜的并列与融合等步骤,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多肽药物靶点,以达到阻止HIV-1侵入的目的.目前针对上述三步骤已分别设计出了相应的多肽抑制剂,如M3、HRPs、CD4M、S肽、DAPTA及C22等,这些多肽抑制剂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HIV-1与细胞融合的能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