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2篇
  免费   762篇
  国内免费   3889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76篇
  2011年   617篇
  2010年   532篇
  2009年   572篇
  2008年   606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526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对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0.25、1.25、2.5、5U/m L)的腺苷脱氨酶处理RAW264.7细胞后,用实时细胞分析系统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腺苷脱氨酶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划痕修复实验检测RAW264.7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腺苷脱氨酶(2.5 U/m L、5 U/m L)处理可以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的增殖能力,且抑制效果随腺苷脱氨酶浓度升高而增强(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高浓度腺苷脱氨酶(2.5 U/m L)处理可以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G2/M期阻滞(P<0.05)。此外,细胞划痕实验表明,高浓度腺苷脱氨酶(2.5 U/m L)处理可以显著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结论:高浓度腺苷脱氨酶对巨噬细胞增殖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个体化饮食控制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个体化饮食控制,观察组在个体化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参芪降糖颗粒,每次口服1 g,每天3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餐后2 h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 HOMA-β)及空腹血糖的变化,妊娠不良结局和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降糖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24%,P<0.05);两组的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早产率为2.00%(2/100)、剖宫产率为29.00%(29/100)、晚期流率为3.00%(3/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羊水过多、产褥期感染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为7.00%,明显低于对照组(21.78%,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控制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对妊娠期糖尿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个体化饮食控制,其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减少围产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性眩晕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75例)和对照组(70例)。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联合组采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改善情况、脑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动脉硬化指数(AI)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9.33%,高于对照组的75.71%(P<0.05);治疗后联合组眩晕症状积分、欧洲眩晕评分量表(EEV)评分和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左侧动脉、基底动脉峰值流速(Vp)、左右侧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左侧动脉、基底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右侧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AI、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VBI性眩晕,能够缓解患者的眩晕状况,疗效确切,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和脑动脉硬化程度,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54.
旨在探究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type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5,FNDC5)对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作用。利用qRT-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FNDC5在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时序性表达规律;构建慢病毒包被的过表达/干扰FNDC5载体,转染C3H10T1/2细胞,采用qRT-PCR检测成脂分化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含量,利用Western 印迹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regulatedkinase1/2,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C3H10T1/2细胞成脂诱导分化8d,Fndc5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3H10T1/2细胞中过表达FNDC5,成脂分化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脂滴含量明显减少,P-ERK1/2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C3H10T1/2细胞中干扰FNDC5,成脂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β、FABP4和C/EBP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脂滴含量明显增加,P-ERK1/2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本研究发现,FNDC5可以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3H10T1/2细胞的成脂分化,为FNDC5调控脂肪沉积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5.
以春兰×寒香梅杂交种(Cymbidium goeringii×Cymbidium ‘Han Xiang Mei’)为材料,MS+琼脂4 g·L-1+蔗糖20 g·L-1+椰汁100 mL·L-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细胞分裂素(TDZ/6-BA)和无机盐浓度(P、K)对其试管花诱导的影响,测定花芽诱导的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激素水平(IAA、ABA)。结果表明,添加0.2 mg·L-1 TDZ和2 mg·L-1 6-BA的花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33%和14.00%;无机盐浓度3P/3K和3P/5K的培养基花芽诱导率较高,分别达16.67%和11.33%;花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P, 3K)+TDZ 0.2 mg·L-1+椰汁100 mL·L-1+琼脂 4 g·L-1+蔗糖20 g·L-1,花芽诱导率可达34%左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活性与花芽诱导率呈正相关;稳定的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对花芽诱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含量过高对花芽诱导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6.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其中具有耐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大豆占比最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一直争议不断,因此,其批准商业化种植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已经商业化种植了二十多年,迄今为止还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已经批准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均进行了严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和营养学评价,经过严格评价后上市的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食用。综述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相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7.
为了研究草酸二甲酯吸入染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观察吸入染毒后小鼠活动状况、记录心电图、计算LD50,实验结束后取血、检测血液学、血液cTnI和生化指标;取脏器,计算脑、心、肝、脾、肺、肾、卵巢、睾丸、附睾脏器系数,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显示,小鼠吸入草酸二甲酯后出现抽搐、烦躁不安、心电图异常等中毒反应,LD50为2.065 4×10-4g/cm3,脑、心、肝、脾、肺、肾、睾丸、卵巢脏器系数明显升高,血液学、血生化指标和cTnI水平出现了异常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心、肺、肝、小肠和肾组织出现了严重受损。由此可见,草酸二甲酯吸入染毒具有较强的毒性,可引起小鼠心电图、血液中cTnI水平、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异常改变,可导致心、肺、肝、小肠和肾脏出现病变。本实验为乙二醇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碳酸二甲酯职业危害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8.
[目的]鉴定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sigma家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明确其编码蛋白质的催化活性,阐明该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期、不同组织及在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究小地老虎GST在杀虫剂解毒代谢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GST基因,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并使用试剂盒检测其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了一个编码sigma家族GST的cDNA序列,命名为AiGSTs1.其编码的AiGSTs1蛋白含有谷胱甘肽结合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具有GSTs的典型特征.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重组AiGSTs1蛋白,测得此蛋白不仅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还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可抑制重组AiGSTs1蛋白的活性.AiGSTs1在供试的小地老虎不同发育期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蛹期和幼虫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使用LD5o剂量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小地老虎幼虫后,AiGSTs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小地老虎AiGSTs1的序列、所编码蛋白的活性和表达模式.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能够诱导AiGSTs1表达水平上调,表明该基因可能在这2种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不同种群中枣疯植原体与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和Wolbachia在不同器官组织分布,明确枣园菱纹叶蝉中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和分类地位,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枣疯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片突菱纹叶蝉田间自然种群和实验室种群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成虫植原体感染率在55%-61%之间,而Wolbachia感染率为3%-4%.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自然种群经室内饲养,在1-4龄若虫中检测到Wolbachia,2-5龄若虫中检测到了植原体.片突菱纹叶蝉实验室饲养无植原体种群在其卵巢、卵和若虫中发现感染Wolbachia,在其唾液腺和消化道也检测到了Wolbachia,感染率在58%-100%之间.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片突菱纹叶蝉体内的2个Wolbachia株系同属于B大组,但不同于B大组其他株系,属于新株系wLam1和wLam2.[结论]片突菱纹叶蝉成虫采自田间种群可以感染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无植原体叶蝉实验室饲养种群成虫感染Wolbachia显著高于田间种群,片突菱纹叶蝉体内2个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这一研究结果为Wolbachia作为介体叶蝉生物防治剂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0.
稻飞虱是我国及亚洲各水稻产区的重大害虫,在我国成灾危害的种类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稻飞虱不仅通过韧皮部吸取汁液而且传播多种水稻病毒,对我国水稻每年产量巨大损失.目前,稻飞虱对多种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绿色防治方法.当前,"反向化学生态"是化学防治的理想替代方案之一,即通过研究昆虫重要的嗅觉基因功能,揭示嗅觉感受机制,从而找到对昆虫具有吸引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制备诱芯进行田间诱集的绿色防控方法.已有研究证实,嗅觉感受在稻飞虱对水稻植株的定位及危害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有关稻飞虱嗅觉感受分子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基于嗅觉感受的稻飞虱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